拐賣兒童,看得見的團聚與看不見的哀傷

 

(7月13日,影片《失孤》人物原型郭剛堂(右)與被拐24年的女兒相認。圖源 網絡)

但不論從哪個角度看,受害家庭面對現實的兩難,不啻是對賣方的放任。

誠然,對許多積年舊案,可以通過從輕、減低或是免除行政處罰的形式,鼓勵買主配合警方的工作,讓被拐幼兒儘早返回養父母身旁。但對未來可能將存有的拐騙信用風險,法律條文要維持強大的威懾力,讓這些企圖買小孩的人家,同樣付出沉重的代價。

來源:工人日報應用程序

梳理近幾年的拐賣婦女幼兒刑事案件,我們驚喜地發現,在政府機構和民間人士的通力合作下,許多數十年的陳年舊案得以水落石出——

影片《失孤》主角原型郭剛堂總算迎來被稱作完滿的結局——7月13日,公安部舉行新聞報道發佈會,通報影片《失孤》中被拐幼兒原型郭新振已被找回,並與雙親成功團聚。

(寶貝回來海報 作者/sz10280022 站酷網)

被拐騙到陝西35年的四川苗族男子德良,在兒子和尋親義工的幫助下,總算返回家鄉雙親的身旁;

無數新聞媒體和網民感慨,這是影片《失孤》最好的電影版。

在警方的高壓震懾下,拐騙兒童刑事案件呈逐年上升態勢,但此類刑事案件並沒有銷聲匿跡。怎樣防治新的拐騙出現,是一個關鍵的研究課題。

只不過,在拐賣兒童刑事案件中,無論賣方做得多隱祕,憑空多出一個來路不明的小孩,必定有蛛絲馬跡可尋。在某種意義上,能引導知情人士站出來,向警方提供更多有價值的線索。

但看似團圓的戲劇背後,裡子仍是一出悲劇——郭剛堂24年奔走找尋被拐的女兒,其丈夫大哭“小孩被偷是摘我的心、要我的命”……內中的苦楚遠非外人所能感受。

在全民反拐意識升溫的當下,來自警方和更多愛心人士的努力,堅信能幫助更多的被拐孩子回來。

今天,全社會對拐騙婦女幼兒的容忍度相對較低。很多年代久遠、線索模糊不清的刑事案件,最終通過現代科技等方式查獲。或許,到了對更多拐騙刑事案件追償的這時候。

讓拐騙刑事案件不再出現,讓被拐的小孩都能返回養父母身旁,真正實現“天下無拐”,那該是多么幸福的生活。

公安部去年組織積極開展“團圓”行動,依託全省打拐DNA資料庫,全力破獲拐騙幼兒積案,全力追捕拐騙犯罪行為嫌犯,全面查找遇難被拐幼兒。

具體到個案中,很多受害家庭即便找回小孩,為小孩計,通常也不能追責買主的法律責任。郭剛堂在找出郭新振後也提及了女兒的買主,“就當是一門舅舅,這種去走動。”

(“自己是渴求歸家的候鳥”插畫師/任桃桃 圖源 網絡)

[責任編輯: ]

與此同時,我們也要對潛在的拐騙信用風險保持足夠的提防。

這話背後是憋屈,也可能將是氣憤。

煙臺濟南申軍良,在警方的幫助下,15年後找出了女兒申聰;

但好在,24年的找尋總算畫上了句點。由於影片《失孤》帶來的轟動效應,堅信許多人對拐賣兒童的危害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每每查獲拐騙刑事案件,總會有來自網民憤慨的呼聲,如“人販子有罪”“買賣同罪”等。但在這類刑事案件背後,常常伴隨著一些潛在信用風險,和友情與倫理道德的撕扯。甚至有法律界人士指出,假如推行拐騙幼兒買賣同罪,盲目重刑,可能會適得其反,有可能把犯罪行為嫌犯逼上絕路,甚至危及被拐幼兒的心靈。

……

來自民間的力量也不容忽視,現在為人所知的“寶貝回來”尋親門戶網站,就是由熱心義工成立的。

文章標簽   失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