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梅”到“梅姐”的蛻變

 

文/明光暗影

公映時間:11月12日

實際上,當影片完結出片頭的這時候,其它觀眾們也都是久久不願離座,情緒無法平復,直到默默地或抽泣地聽完片頭曲。這是更讓人驚歎的不老傳奇,這是更讓人唏噓的時代輓歌。

“芳華絕代”張國榮,在上世紀八、八十年代,但凡聽粵語歌的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我們就是聽著她的歌長大的一代。

故事情節終究是為人物服務,電影通過多樣的細節,三維地呈現出了張國榮鮮明的個性。如性格直率,為人仗義,倔強不服輸——“誰不拍掌,就對著這個人唱,一直唱到他拍爛手指為止”,和後來的知恩圖報、熱心公益、扶貧前輩、團結一致歌壇等等。從後面順風順水到中途遭受變故再到最後脫胎換骨,從初出茅廬的“小梅”到歌壇大姐大“梅姐”,從“小我”到“大我”,歌劇人物有著顯著的成長弧線,主題也得以昇華。這不僅僅是一個盛行歌壇新星,也是一個時代的記號。順便一提,選角方面也是基本令人滿意的,新人王丹妮的詮釋甚至比市場預期還好,演得落落大方有生機,氣質上佳,眉宇間也有幾分神似。不足之處也許是缺乏磨練沉澱,在戲中張國榮遭受挫折後再次歸來的前半段,配角心態、狀態的變化沒能細膩地表現出來,使得人物在剛出道時與稍年輕時的前前半段缺少了層次性的差異。

就像安樂影業老闆娘江國強是為的是還“心債”追憶故人而投拍了本片,是滿腔熱忱、充滿著誠意與情懷的,我也是帶著濃濃的情懷來觀影。當電影拉開帷幕時,淚水忍不住在額頭中不斷地打轉,不曉得是被影片還是張國榮本人所打動。

最後不得不提的是音樂創作。做為女歌手題材的人物傳記片,音樂創作在劇中的促進作用不言而喻。在其它傳記劇中,音樂創作一般來說僅是輔助敘事,但在該劇中音樂創作直接參與了描述,成為了必不可少的敘事要素。每一首歌張國榮勁歌響起,都會讓人渾身起雞皮疙瘩,瞬時將觀眾們帶返回這個逝去的歲月裡——但是,風華絕代猶可見,人間再無張國榮。

電影以紀傳體的方式,還原了張國榮短暫而傳奇的一生。從4歲為養家餬口而登臺表演開始,到出席新秀歌唱賽事大放異彩,到跳舞拍片全面經濟發展如日中天,再到遭受變故,最後到復出的鳳凰成佛……故事情節涵蓋了她與妹妹梅愛芳的親情,與張學友、劉培基的友情,與佐藤、Ben的真愛等各個人生主題。敘事詳實,權衡得宜,也不避諱感情的孤寂、KTV掌摑該事件的陰影。現實生活也許不堪,但電影是幸福的,讓津津樂道張國榮的颳起了一場回憶殺,讓以前不曾聽過張國榮的也獲得了一次全面的“科普”。在敘事方面,影片使用了紀實性與戲劇化相結合的表現手法,高超的交叉剪接、攝影機轉換讓現場攝製與記錄片斷無縫連接,自然穿插。其中,最後一幕《夕阳之歌》,當由虛構電影現場轉換到原版告別音樂會的資料圖像,就給觀眾們帶來了強烈的聽覺張力與情緒震撼力,有如丟下了一顆重磅催淚瓦斯。

鑑定對象:《梅艳芳》

文章標簽   夕陽之歌 梅豔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