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紀錄腦幹損傷重症兒 父氣憤:沒有人想這種活著

 

「下一站」片花。圖/公視提供更多

數部經典作品曾入選金鐘獎及海內外電影節的肯定,致力於編劇及導演工作的楊孟嘉,此次面世華視紀實「下一站」記錄片,詳實歷史紀錄腦幹損傷重症病人溫金盛和其母親溫朝楊的生活,邀請觀眾們一起省思安樂死的象徵意義、生與死的正反闡釋。

金鐘獎 華視

溫金盛的故事情節就像一面鏡子,讓編劇楊孟嘉更瞭解他們看待生死的立場,他直言:「我看見自己對死亡的恐懼、看見對生命的無奈、更看見對生死的無能為力。」希望藉由「下一站」的拋磚引玉,讓觀眾們理解並同理「身而為人卻無法自由生活」的困局,從而思索生和死的象徵意義。他指出,安樂死和安寧較慢醫療保健法規、患者自主基本權利法一樣,都能是一個選項,若未來安樂死法律通過,當現代人更靠近喪生,也許會更為珍視心靈,好好地活著。

面對肢體難以動彈,意識仍清醒運作,溫金盛氣憤地說:「一輩子癱瘓躺在床上,應該沒有人想這樣活著。」被生比不上死的人生煎熬,溫金盛曾為的是生存,積極主動找出採用計算機校稿的工作,希望能自給自足甚至幫忙家中增加收入,卻因健康狀況難以負荷而中斷,對於父母艱辛的長期護理,所導致的思想及經濟發展壓力深感內疚且不捨,指出長痛比不上短痛,因此大力促進「安樂死」能造福人群的闡釋,但是70多歲的母親溫朝楊則秉持著「好死不如賴活」的人道主義態度,努力擔起照料的職責,如果小孩平平安安地生活,其它都不用奢求,但他卻也無力改善家庭現況與溫金盛的病況,兄弟二人只能日復一日、互相牽絆。

「下一站」採用無配樂渲染情緒的黑白顏色長鏡頭、經書深入探討生死的句子、半記錄片半圖像詩的形式,呈現出溫金盛因年少車禍不幸導致四肢癱瘓,臥床25年的日常與氣憤,編劇楊孟嘉直言,藉由攝製在溫金盛頭上看到「生與死」的對立,他說:「他是有意識地活著,但只能靜靜地躺在床上,不僅無法生活自理,也找不到活下去的動力,如同死亡般地活著。」

文章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