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呂克·貝松最新香豔、刺激、更讓人驚歎的女殺手動作爽片

 

《安娜》絕對會是一部讓人驚歎的動作影片,但重點絕對會是支撐這整個世界觀的概念,和呂克·貝松對人性的抨擊。

精緻精細的敘事表現手法,也打破了過去我們對於冷戰影片那種冷硬嚴肅的既定第一印象,玩出了柔情中帶著典雅的氛圍,也玩出了女間諜雙面、捉摸不定、裡外不一的獨有藝術風格。

任何事都有一體兩面,而最無法猜透的絕對是人性。呂克·貝松的驚悚片儘管沒有大量氾濫的槍戰,卻也十分珍視每場動作臺詞的編排,但不論如何,影片最終仍迴歸到深入探討人性的重點。

這讓我想起《这个杀手不太冷》在最後別墅混戰前,的確沒有太多場面浩大的動作戲;也讓我想起《女囚尼基塔》中的咖啡店暗殺任務,就是尼基塔最重要的心境轉折。

有意思的是,故事情節當中的小角色:基裡安·瓊斯的CIA總監、盧克·伊萬斯的KGB首長,或者海倫·米倫的情報部門頭子,都是讓《安娜》精采,讓「安娜」鮮明三維的重要關鍵。

「安娜」一角有著天生叛逆的性格,有著不為人知的過往,也有著神祕色彩十足的氣質,一種讓人想要靠近卻又不肯身陷其中的致命潛力。

它讓我想起《女囚尼基塔》裡的尼基塔,顛覆了過去荷里活呈現出英雄的心境,反倒特別強調殺手充滿著人性和內心深處糾結的另一面,同時也讓我們看見了相同以往的法國電影。

有意思的是,出演《女囚尼基塔》男主角尼基塔的女演員,恰巧就是名為「安娜」的莎拉·帕里約;故事情節架構也同樣圍繞在農村基層群體的毒品氾濫問題、警匪諜報、國際債務危機等。

而《安娜》的故事情節構建在美蘇冷戰中後期,間諜活動活耀的二十世紀。儘管這是一個女間諜的成長故事情節,但它同時也是敘述她為什麼渴求自由、怎樣追求自由、挑戰困難的過程。

此種來回前後,反覆重複故事情節細節的作法,不但不能讓人深感厭倦,甚至在不斷來回的設計之中,看見了更多無法想象的細節,絕妙的層次敘事,讓人深感新鮮有意思。此種空前的觀影體驗,反映了呂克·貝松對娛樂影片的敏銳度與細膩的心思,更讓人欽佩。

人類文明何嘗並非自私自利的「贱人」呢?說不拍戲了,卻還是繼續拍。或者說愛你的這時候,卻在暗中盤算背後的自身利益與後果。

《安娜》再次展現出了呂克·貝松描寫男性配角的強大功力,細膩筆法之中,也不忘重新加入娛樂感十足的動作元素,讓人感受到動靜分明的節奏感。

《安娜》的故事情節概念讓人看得過癮,也讓人享受在那場時間區間中所出現的大大小小該事件。藉助數個配角的群戲,襯托出主人公的鮮明形象。

呂克·貝松對男性的凝視,向來都是讓人著迷的重點:無論是《女囚尼基塔》的莎拉·帕里約、《第五元素》的米拉·喬沃諾維奇、《这个杀手不太冷》的娜塔莉·波特曼。此次在《安娜》出任男主角的薩莎·露絲,能打能靜的驚人表現,儼然成為呂克·貝松第三代繆斯女神。

一直嚷嚷著要卸任的呂克·貝松,認為自編自導自演《安娜》之後,卻離真正卸任的時間更遠了。

影片從配角出發,和明爭暗鬥的諜報元素相結合,《安娜》就是如此出眾地被男性和諜報三種元素天衣無縫地密切相扣,顛覆了我們對諜報影片的想像。

讓人難免思索,呂克·貝松之於「安娜」,或者「尼基塔」之於呂克·貝松,究竟有什么重大的象徵意義?也許,《安娜》便是說明了呂克·貝松最擅於,也最愛好的影片藝術風格:對男性們的凝視。

除了將「安娜」一角刻畫得三維鮮明,諜報驚悚片元素外,《安娜》更大玩數條時間線和來回時間敘事的表現手法,端出了一部更讓人驚豔的故事情節。影片來來回回的今昔交疊,有條不紊的場面調度、剪接精確,讓人享受其中。

故事情節越往下走,我們越能夠感受最後那句「贱人」的象徵意義,只不過絕非是負面怒罵,反倒是一種最低境界的成就。

我想,呂克·貝松以《安娜》重新返回動作娛樂影片應用領域,再創一個編劇職業生涯的高峰期,即使是打破他們只拍10部影片的承諾成為放羊的「贱人」,必須也會是一種清純的成就吧?

文章標簽   安娜 女囚尼基塔 這個殺手不太冷 第五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