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劇 | 影片《卧虎藏龙》

 

責編:陳曉悅

許多人心目中的電影“名場面”集錦裡,都有《卧虎藏龙》的一席之地。不論月下盜劍,還是竹海槍戰,都可圈可點,不但視聽詞彙運用精當,但是充滿著中國式的詩意之美。竹在中國傳統人文中是君子心智的象徵,與李慕白的形像刻畫有著精神上的呼應,異曲同工。影片通過外部故事情節、人物關係探尋人物的深層感情與內心世界,得魚忘筌,也深得中國古典文學之三昧。

電影《卧虎藏龙》是華語電影編劇李安執導,張家輝、楊紫瓊、趙薇、張震、鄭佩佩等主演的著名影片,其攝影、美術、音樂創作等環節,集結了鮑德熹、葉錦添、譚盾等傑出音樂家。本片斬獲包含奧斯卡獎在內的眾多重量級大獎。劇中,一代大俠李慕白有選擇退出武林之意,交託紅顏知己俞秀蓮將他們的青冥劍帶回京師,做為禮品贈送給貝勒爺珍藏。但是樹欲靜而風不止,李慕白退隱武林的行徑卻惹來更多的武林糾葛。

2022年1月29日《中国文化报》

↓ ↓ ↓ ↓ ↓ ↓ ↓ ↓

《卧虎藏龙》

《虎·剧 | 电影〈卧虎藏龙〉》

《卧虎藏龙》在思想文件系統層面,處處可見中國傳統文化與理想心智的投射與突顯,而在表現形式上,又具備能夠為西方觀眾們理解的眾多民族特色,亞里士多德式的真愛、狄更斯式的臺詞、崇高的人文理想,以及羅小虎和玉嬌龍敢愛敢恨、敢打敢殺的東部牛仔式個性,都為西方觀眾們所熟識,也為自己體會劇中的中國文化元素搭起了橋樑。

醜去寅來,龍騰虎躍、虎虎生威、如虎添翼……虎為獸中之王,既凶猛又有惱怒,一派王者之雄風。在中華民族傳統人文中,“虎”象徵驍勇善戰、剛毅,則表示堅強面對困難,堂堂正正生活。因而,在中國歷史長河中,“虎人文”也始終貫穿於現代人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與虎相關的文學作品更是不計其數,這便是虎思想的傳承。

能說,《卧虎藏龙》以西方觀眾們熟識的故事情節、人設等為“形”,傳達了中國人文之“神”。對於以文藝的形式講好中國故事這一研究課題,《卧虎藏龙》提供更多了一種頗有價值的參考。

文章標簽   臥虎藏龍 中國文化報 虎·劇 | 電影〈臥虎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