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阿媽的一封信》拋磚引玉 率領新生代回望家族故事情節

 

也會碰到本確認參予攝製的小學生因考量到他們曾祖父為迫害體系的成員,最後發生改變心意不願許可已被攝製的素材,「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他鼓起勇氣去講述,以及他在講述時班上同學所給予的正向回饋。這件事發生在教學的現場,本身就是一件有意義的事。」《給阿媽的一封信》將於5月20日在臺公映。

超值預售套票於博客來售票網熱賣中,凡出售單人套票,就可以贏得卷卷日常工作室提供更多之「我是台灣人-毛氈收納套」壹份(五色隨機出貨),數目非常有限,售罄為止。《給阿媽的一封信》青春限定公益活動也已正式開跑,從即日起至5月10日,凡具備小學生身份就可以報名,揪團於公映前免費搶先看《給阿媽的一封信》,詳情請洽天馬行空粉絲團。

今年入選金馬電影節最佳記錄片的《給阿媽的一封信》,是編劇陳慧齡「島嶼的集體記憶教學計畫」(縮寫島記)的集大成。除了已連續很多年藉由與本校學生戰略合作,在課堂教學現場找尋被攝者,也藉由登報、社群新聞媒體徵人、史歷史學者與本報記者們的協助,相繼找定被攝者,跟拍自己的時間短則兩三年,長則六、六年。

其中也隨閩南曲目製作者邱俐綾造訪她的姨婆邱瑞珍老伯。邱瑞珍老伯的身世特殊,本是一個擁有閩南血統的男嬰,被臺灣籍韓國警員收養,養父則是阿美族大頭目之女,在這種特殊的時空大背景下,練就河洛、閩南、排灣、華語、英文等多詞彙。年輕時身為阿美族郡主的她,與一位韓國軍人相識,卻不受到祝福,最終隨著日軍撤走自此隔開三地。

旅法編劇陳慧齡返回故鄉追悼過世的外祖母,除了面對模糊不清的家族記憶,她也意識到國家發展史的脫落問題。藉由給小學生們的美術作業,陳慧齡邀請多名青年人以家族記憶為題,專訪外祖父母併為自己繪出畫作,來實踐一個耗時二十年的行為藝術:「群像」的拼組。從滿洲國死裡逃生的閩南運將傳奇、走在阿塱壹古道娓娓談到後裔的斯卡羅後世、滿頭白髮嬌羞回憶與韓國軍人相戀的阿美族「公主」、落地生根十多年卻仍難忘家鄉山河的老兵、不願重拾失親痛苦的受難者親屬,以及那一封封字字血淚卻不曾寄達的遺書,和已經埋沒在荒草間,曾是知識分子為避開白色恐怖而自囚十七年的地下室。聽著臺灣地區新生代輪番闡釋各族群的遷徙路線,最後都在這塊小島上碰面。彼此間傾聽的過程,串聯起相同甚至相對態度的記憶斷片,直至構建出一個群像。有如自由之鯨在大霧中自海面浮起:一雙炯炯有神的眼、兩張臉、很多張相同的臉、我們的臉……

除此之外,陳慧齡編劇也隨兩對十八番社大頭目潘文傑後裔姊弟,一起爬山涉水走過他們的先祖當年南遷開出的公路:阿塱壹古道。他們在訪問過族中耆老後,一邊行走,一邊寫出自己對家族故事情節的發現。對於那些難能可貴的碰面,她則表示,「希望藉著電影創作拋磚引玉,讓我們一起引導新生代建構記憶,讓台灣青年不只成為有故事的人,同時也是有信仰的人。」但是她也直言,在耗時二十年的攝製過程間,即使篇幅的關係不得不拋棄部份被攝者故事情節,比如張七郎家族後裔於白色恐怖時期逃亡到阿根廷,盤纏用盡最後在貧民區求生,與妻兒離散六年總算重聚的曲折離奇往事。

編劇陳慧齡回憶攝製那年,由於老伯行動不便,他們便隨邱俐綾一起起程下山尋訪老伯口中,充滿著兒時回憶的峽谷與部族遺址,「第一次見面當天,我首先被瑞珍阿婆自由轉換語言的能力折服。她真誠溫暖的待人態度,讓我們每個人在短時間就喜歡上這位九十多歲的長者,享受待在她身邊的每一刻。」

文章標簽   給阿媽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