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哈佛路》:原生家庭欠你的,你得靠他們的努力贏回來

 

在收容所中,麗茲更強烈地感受到了生活在底層的艱苦,這也使得她心性更為堅韌成熟。而妹妹選擇追隨父親返回堂兄家裡,這就意味著她選擇了為生活讓步。原來的生活也許能說是意外,但堂兄家的生活則是更深一層的深淵。

從某種程度上說,父親的過世使得麗茲從對立的原生家庭中徹底地徹底擺脫出來了,自此再無後顧之憂,只剩一腔孤勇、勇往直前。

阿德勒說:“美好的人一生被兒時治好,而意外的人用一生在治好兒時”。一個人的原生家庭,就是一個人的命運。

與妹妹依然心向光明相同,麗茲的摯友萊恩完全是生活在底層的絕大多數。原生家庭同樣不美好的萊恩沒有選擇和麗茲一樣靠他們的努力過上不一樣的人生,相反她選擇了自甘墮落、就此沉淪。

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他們贏回來!

原生家庭的不堪沒有使麗茲羞愧,相反令她直面了此種羞愧。就像麗茲最後所言:“它使我皮膚中的同情心都不復存在,它讓我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往前走,即使我沒有退路”。便是即使已經沒有什么可喪失,麗茲才有了破釜沉舟、一往無前的毅力。

而從麗茲的回憶中我們也能看見,在她童年時期,在雙親還未患上毒品時,麗茲與妹妹也的確和其它小學生一樣,有關心愛護她的雙親,有美好溫暖的家庭。而且從那個層面而言,麗茲又是幸運的,她體會過雙親對她毫無保留的愛,並將此種內心深處的悸動牢牢地記在了心中,這使得她雖身處黑暗,但一直都有心向光明的熱量。

主角麗茲的人生像沙漠中開出的花,在一片荒涼中生動地展示出了心靈昂揚向下的姿態,其迸發出的夢想與希望的光芒,足以掩飾麗茲前半生所有的苦痛。

此種想法從結果上上看是恰當的,但從過程來說卻是對努力奮鬥的褻瀆。一個真正經歷過恐懼的人不能講出此種話,即使每一人的人生都是不容複製的,麗茲所要傳達的只是一種無畏的思想、一種求生的本能,漫長的黑暗已經過去,又何必將光明的未來分割出級別呢?

但是當妹妹將他們的外套脫下,套在麗茲頭上的一剎那,她內心深處依然略有期盼。童年時,父親買下了妹妹的外套,讓妹妹喪失了上學的機會,而今天,妹妹把他們的外套交予了麗茲,就是讓麗茲帶著他們的那一份,過上更燦爛的生活。

原生家庭欠麗茲一個公平受基礎教育的機會、原生家庭欠麗茲一份同情心,原生家庭也欠麗茲很多很多的愛。但是當麗茲站上頒獎臺的一剎那,麗茲已經靠他們都贏回來了。

電影的男主角毫無疑問是麗茲,但片中麗茲的妹妹、麗茲的摯友萊恩卻和麗茲形成了對比強烈的AB面。編劇用此種對比特別強調了麗茲的堅韌和堅強,同時也突出了選擇的重要性。在事關人生方向的十字路口,不一樣的選擇,常常會帶來不一樣的人生。

從當初堅定地告訴同學他們要順利完成那份卷子,到後來為他們爭取到上學的機會,麗茲靠他們的堅持讓同學們看見了她超乎常人的聰明,也贏得了同學的欣賞和認同。便是她的此種自信和果敢,讓同學們願意給與那個寂寞的男孩許多幫助,也讓麗茲獲得了來自別人和社會的友善和關懷。

麗茲從不指出他們只配過底層人的生活,而萊恩卻指出他們生來就是一個底層人。從那個角度上而言,萊恩比麗茲更為意外。麗茲尚且看見過幸福與光明,而萊恩即使從未見過,而且沒有熱愛。

父親的過世不但使麗茲真正看清楚了他們的境況,但是還喚起了她內心深處最堅硬的記憶。乞討流浪、醉生夢死的生活從不是她熱愛的,她也曾勤奮努力地念書,她也曾想象一個正常人一樣生活。她無法腐壞在泥沙中,而是要帶著雙親的夢想、帶著妹妹的夢想,活出不一樣的人生。

麗茲坐在父親棺木上的低語,既是和過去的他們告別,也是在替代父親和那個世界告別。無論是麗茲還是父親,在這一刻,原生家庭的苦痛已經成為了過去,之後的路雖非一片坦途,但也毫不懼怕。

此種鮮明的對比也引出了一個更為深刻的主題,即原生家庭與否能決定人的一生。似乎,這一看法是不合理的。我們永遠不能以自身遭遇的苦痛和差勁的原生家庭做為他們墮落的藉口。出生難以選擇,但未來卻有無窮可能將。原生家庭既是枷鎖又是動力系統,阻力有多大、動力系統就有多大,夢想與未來必不可少的只有努力奮鬥。

在麗茲趕赴《纽约时报》提出申請助學金時,由於沒有一件體面的鞋子,麗茲找出了久未謀面的妹妹。但令她難以想象的是,年紀輕輕的妹妹居然和父親一樣也將要雙目失明。我們不難猜測妹妹在堂兄家裡到底遭到了什麼樣非人的性虐待。即使衣食不缺,但也已經是行屍走肉。

原生家庭就像一片滋潤人的沉積物,沉積物的土質決定了小孩的成長速率和方向。美好的家庭能夠培育出健康向下的小孩,而意外的家庭常常會讓小孩忍受更多的壓力,顯得敏感又脆弱。《风雨哈佛路》中的主角麗茲從她的家庭上看無疑是前者。

電影中,出生於貧民區的麗茲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吸毒酗酒、無事可做的雙親、相依為命的妹妹、雜亂不堪的出租房、永無止境的取笑,麗茲的兒時充斥著社會所有的陰暗面,而原生家庭的意外無疑是這一切傷痛的根本原因。

因而,“風雨耶魯大學路”不僅僅是麗茲的救贖,同樣也是父親的救贖。

麗茲幼年時的這段美好時光何嘗並非父親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她無法做一個好兒子,也喪失了做一個好父親的能力,但她依然在拼竭盡全力將他們的懺悔和感悟告訴麗茲,使得她即使傷痛,也沒有喪失愛的力量。

就像最近爆紅的中國科學院黃教授的博士論文想要表達的一樣,如果不斷地努力奮鬥、努力奮鬥,那就無愧於他們、無愧於人生!

假如要評選活動電影史上最出名的勵志片,那《风雨哈佛路》一定榜上出名。整部由真實故事情節翻拍而來的影片,一經公映便敬佩了無數觀眾們,也讓許許多多身處困局中的人頗受震撼。

在母親和父親決定分開後,母親帶著妹妹搬至了堂兄家裡,而麗茲則跟著父親進了收容所,姊妹兩人至此過上了相同的生活。

電影中的麗茲永遠都是冷靜剋制的模樣,表情堅定,話語鏗鏘。去除她爬著蝨子的亂髮、發臭的鞋子,單單觀察她的容貌,我們很難想像這是一個異常差勁的原生家庭培育出的小孩。

麗茲與妹妹儘管自小和雙親生活在一同,過著同樣差勁的生活,忍受著同樣沉重的壓力。但兩人的個性卻迥異。麗茲堅強倔強,而妹妹卻很多軟弱自卑。

文章標簽   紐約時報 風雨哈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