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楊貴妃之死更難解的謎題是,她蕩的鞦韆掛在哪呢?

 

法術大師黃鶴部下的三位徒弟——白龍與丹龍,因通曉法術可自由變化成白鶴,只好被人稱為“白鶴少女”。

還有一種腦洞是這種開的:太妃鞦韆的三根繩索是各綁在一頭飛鶴的胳膊上。

有人說,這是法術!

《边走边唱》的最後,神神將蜻蜓風箏放飛到空中

在王宮與商場相交接的護城河畔,聳立著三根矮小的柱子。

極樂之宴上,兩人曾打賭“明晚能無法與太妃說上話”,結果因撿到翠翹而結識了太妃。從兩人的對話中,可以猜到自己之後與玉皇大帝肯定是有過一面之緣的,只是一直沒說上話。很有可能,自己之後看見太妃的機會就是變作白鶴,助她在高空蕩鞦韆的這時候。

那些略帶溫柔之氣的故事情節,許多情況下都是與故事的節拍,甚至時代的大背景所格格不入。人物與景緻、環境的關係始終疏遠,性格與宗教相牴觸。就像《妖猫传》中的楊玉環,是那個時代裡自由的象徵,但她的思想與宿命卻註定會淪為“不合群”的犧牲品。

《无极》中傾城飛天的外型

所以,從現實生活地理位置的角度上看,這一“壕”舉也是能夠實現的。

老實說,這段場景不論從設計動機還是摳圖的效果都與全劇的畫法很多違和。

確實有可能,既然貓可以說人話,黃瓜可以瞬間生長,太妃在頭上盪鞦韆也可以是假象。真正的太妃有可能在王宮的花園內嬉戲,現代人在城裡看見只是幻影罷了。

假如想在實景中順利完成這種的鏡頭,也只能在這三根柱子之間綁上兩根粗繩,再將鞦韆懸掛之上。

《风月》裡,忠良騎著腳踏車在老巷中穿行

陳凱歌擅於用一種幼兒般的視角,來解讀悲劇。太妃的鞦韆蕩得越高,只會摔得越慘。

凱歌編劇本次為的是《妖猫传》特地以唐宋時期真實的長安城為規制1:1打造出一處唐城影視製作基地,從一磚一瓦,到一草一木都精確、細膩地還原史實,王宮、商場、樓臺、寺院一應俱全。

陳凱歌編劇說:“唐,在我眼裡,是最孩子氣、最天嗎時代。”

《孩子王》裡,孩子在屋內學著大人念故事情節:“從前有座山,山裡有座廟……”

且不說這段鏡頭到底美不美,與影片的節拍搭不搭。只是這般設計的邏輯值得考究一下,高空鞦韆究竟懸掛在哪裡呢?

但啊這樣的話,太妃可要很多膽識才行,即使稍有不慎就會直接飛出去,就跟《无极》中的傾城一樣,由盪鞦韆變為放人偶飛箏了。

只能說,童真一直是貫穿於凱歌編劇創作職業生涯中的一個必備元素。仔細翻看他的經典作品,都會找尋到相似盪鞦韆、放風箏的孩子氣圖像。

為的是凸顯大唐的繁華與強盛,武后讓“集五千疼愛於一身”的楊貴妃以極為豪華的形式發生在眾人面前——高空鞦韆play。

而且他在《妖猫传》裡展現波瀾壯闊的大唐氣韻與瞬息萬變的發展史大潮以外,還不忘將許多“幼稚”的圖像裝飾其中,比如說“瓜變魚”的小法術、武后愛貓的情結,和楊玉環盪鞦韆的鏡頭。

文章標簽   邊走邊唱 風月 無極 妖貓傳 孩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