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格曼逝世15十週年!再憶他和他的繆斯們

 

編輯| 騎外牆少女;轉載請標明出處

除《假面》以外,他還在法羅島攝製了《豺狼时刻》《安娜的情欲》《羞耻》《婚姻生活》等影片。雖然那些電影中的法羅島都只是同一處小島,但世事不免唏噓變遷,相同經典作品中所投射出的,就是伯格曼相同創作階段的心境。

而電影《假面》的誕生,就是對這份傷痛的最赤裸裸的真實寫照。也正因而,《假面》在伯格曼創作履歷中的標誌性話語權,便相等於費里尼的《八部半》。同樣面臨著創作的困局,最終,大師們各自找出了相同的心靈進口;但找尋的過程終究太過折磨難耐。

作者| 陸支羽

也許是理想國重新修改了《魔灯》譯文的緣故,重讀伯格曼這本最新版回憶錄的一些瞬間,恍惚有種細讀普魯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的感觸。暗暗想來,也許非常大的一個緣故,就是基於伯格曼對父親的痴迷。

但彼時的伯格曼,也已經是丹麥數一數二的影片編劇,早已創作出了日後引領荷里活整個60二十世紀的經典劇情片範本《夏日插曲》,初露意識流鋒芒的經典男性群像之作《女人的期待》,和像《监狱》《黑暗中的音乐》等那般頗具白色影片個性的意境實驗。

這是伯格曼送給母親的遲到的禮品,更何況也是他心靈中最為單純的一部影片。“我是用8公釐的攝像機和一個特殊的鏡片攝製的。父親死後,我把家中所有的相冊都偷來,便瞬間擁有大量資料。整部影片的主題是母親的臉,卡琳的臉,從她四歲拍的首張相片開始,到最後中風復發前拍的簽證的相片。日復一日,我用特製放大鏡科學研究了幾百張相片。”

楊德昌逝世15十週年!慢遊經典場景

伯格曼曾說,“我的影片從來無意寫實,它們是鏡子,是現實生活的片斷,幾乎跟夢境一樣。”而創作《假面》的靈感,便來自伯格曼心靈中如夢般的現實生活片段:1965年患有病毒感染的伯格曼,在休養前夕看見三個男人,總是趴在海邊比劃著手勢;直至某一天,其中一個男人開始沉默不語,而另一個則仍然喋喋不休。

所以,法羅島的舉世盛名也跟另一名影片大師相關。那是1986年,維克托·塔可夫斯基從蘇俄逃亡到西歐的最後一部影片《牺牲》,同樣拍攝地於法羅島。

1957《野草莓》

1972《呼喊与细语》

他在書中如此寫到,“我們在一同嘗試了一切可想像的東西:傷痛、柔情、激情、可笑、背棄、憤慨、話劇、乏味、愛慕、謊言、喜悅、妒忌、私通、越軌、忠心。更有甚者:淚水、情色、純粹情色、禍害、凱旋、麻煩、性虐待、打架、恐懼、哀傷、精子、尿液、流血、分離、長褲等等。……”

2017年春天,我在重讀伯格曼的新版《魔灯》時,忽然覺得有點兒寂寞。特別是在第十四章開篇,讀到伯格曼的這場夢時。他說:“我經常做夢。最常用的夢與我的職業相關。我夢見他們站在攝影棚裡,準備拍一場戲。女演員、攝影師、編劇助理、燈光師及臨時女演員都已準備就緒。不知為什么,我竟忘了這天要拍的電影劇本內容。我不斷地查詢著編劇手記,但是那下面的記述雜亂無章,理不出頭緒。……”

再比如說鐵釘刺破手指的超現實鏡頭,無處不在的鏡像對位的關係,抑或這些直逼人心的臉部大特寫,都有種著魔的雋永意味。還有電影前半段,莎拉重述同樣言語的那場戲,曾令我不已訝異,第一遍看時還以為是影碟機卡殼,第二遍才真正感知到這場戲的魔力。

某一夜裡,醉酒後的麗芙·烏曼去敲伯格曼的反鎖,同行的還有曾同樣受過情傷的哈里特·瓊斯和英格麗·甘道夫。據傳伯格曼當時嚇得不肯開門,但只不過麗芙·烏曼只想說一句:“英格瑪,我們完結了。”現如今回憶起麗芙·烏曼在電影《呼喊与细语》中演繹的克里斯蒂娜一角,我或許才真正看懂了她的傷痛。

而他之後的幾任丈夫,埃倫·倫德斯特、貢·哈格貝里、卡比·拉雷特,也都未能跟伯格曼走到最後。惟有他的最後一任丈夫英麗德·馮·羅森,在伯格曼身旁默默地陪伴了20十多年,直至她1995年逝世。

每一人心靈中,都有一處珠穆朗瑪

1953《不良少女莫妮卡》

1955《夏夜的微笑》

在反覆看完幾遍《第七封印》之後,我或許更為知道了伯格曼的苦楚。他那看似情場得意、喧譁熱鬧的心靈軌跡,二維在大熒幕上,卻是另一番殫精竭慮的苦痛景色。他在電影中營造的敘事時空,要遠遠遠遠超過世人看見的宿命表象。

直至1971年春天,在拍完《呼喊与细语》後,伯格曼卻再度移情別戀,與最後一任丈夫英麗德·馮·羅森沉入愛河,並快速地結了婚。這一切對麗芙·烏曼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犹在镜中》做為“神之沉默四部曲”的首部,也是伯格曼第二次在法羅島拍片。如果並非即使考慮到攝製效率低廉,最初敲定的拍攝地地只不過是愛爾蘭南部的奧克尼群島。幸好宿命早在冥冥之中安排了一切。從這兩年開始,法羅島做為影史上最為知名的電影拍攝地地之一,正式榮登世界電影舞臺。

用伯格曼他們如果說,較之影片、宗教信仰、神學等更讓人棘手的命題,他與男性之間的關係似乎要更為純粹得多。

1966《假面》

那更何況是伯格曼心靈中最義無反顧的一段歲月。1966年,伯格曼與麗芙·烏曼的兒子琳出生;第三年,夫妻倆便返回哥本哈根,搬回了建在法羅島的才剛竣工的新家。

想來,伯格曼安置給麗芙·烏曼的那個恐懼的配角,也著實令粉絲們惋嘆而神傷,包含那句外人對克里斯蒂娜的評價:“她對愛越是擁有,就越是自私”。

1953《小丑之夜》

這25部恐怖電影,總會有一部驚到你

【 近 期 熱 文 】

沉默者,便成為《假面》中的這個伊莉莎白;而喧譁者,則成為《假面》中的這個莎拉。三個如鏡子般對照的男人佔有著言語的三個極端。

便是這種的薰陶,伴隨著傷痛的好奇心,和終其一生對天主的懷疑,才使伯格曼的影片常常都充溢著很濃烈的宗教信仰韻味。他就像一個寂寞的騎士,從他的心靈體驗裡牽出發展史的幽靈、牧師的陰影與喪生的絕望。

伯格曼與麗芙·烏曼的這段羅曼情史,無疑是最為粉絲所熟知的;而麗芙·烏曼也曾一度被指出是伯格曼創作職業生涯中最重要的“繆斯女神”。較之哈里特·瓊斯和畢比·安德松,他倆的這一場碰面或許與以往又略有不同。

但是,麗芙·烏曼終究並非心意堅決的畢比·安德松,她對伯格曼的愛似乎已經超越了愛之本身,她的這份用情至深從2012年那部Dheeraj Akolkar的記錄片《丽芙与英格玛》中便可見一斑。那是伯格曼逝世後的第五年,麗芙·烏曼當時也已74歲,伯格曼曾經寫在情書中的“愛與痛的株連”,也已經隨時間的推移有了另一種更加永恆的香味。

猶記得某年北影節,我在中國影片資料館重看了伯格曼編劇的《沉默》。整部影片拍於《假面》之後,同樣是雙女主設定,就像一場極盡壓抑的預演,無比孤絕而凶殘。

最難得的是,年僅12歲的Jörgen Lindström在《沉默》中的動感演出,早已為《假面》中那幕充滿著魔力的“手摸臉牆”悄然埋下了伏筆。女孩左臉上的黑痣,就像伯格曼自我二維的標識,讓我再度膽戰心驚於大師的兒時陰影之深。戰車的幽影之下,布偶不再跳舞。伯格曼的兒時到底有多寂寞?

因而,我們才有幸得見騎士與惡魔席地而坐、湖邊對局的神蹟時刻,其靈感就是來自於里斯本的修道院雕塑《圣安东尼的诱惑》,而這一幕在世界影史上的不凡話語權,則足以與《野草莓》中垂死的超現實夢境,和《处女泉》中這個讓李安喪失“童貞”的女孩下體泉湧的開頭相媲美。

戰略合作投稿 | kdykds@163.com;QQ | kdykds

1957《第七封印》

說到《假面》,不得不提的就是那座讓粉絲們魂牽夢繞的法羅島。對伯格曼編劇他們來說,將拍攝地選在法羅島的理由只不過比較簡單,即使“只有法羅島就可以給我那種愉悅的感覺”,不論“景色、湖泊、平原、樹林和石楠叢生的叢林”,都讓伯格曼好似返回他自小長大的達拉納。

伯格曼終其一生調停於情場,始終如幼兒般裸露著他們內心深處的慾望;較之他影片中這些總是踽踽獨行的孤獨遊魂,現實生活中的他他們或許從不曾寂寞過。

猶記得六月底,我們才剛紀念完楊德昌編劇逝世15十週年。時至八月底,又是伯格曼和安東尼奧尼編劇逝世15十週年。為紀念三位影片大師,我們便將影片《红色沙漠》和《呼喊与细语》中的三座“紅臥室”剪在了一同。與此同時,再以這篇舊文來追憶一下伯格曼和他的繆斯們。

華語本年度最佳!表演藝術必須無拘無束

三個同樣備受童年陰影煎熬的心靈,以影片之名,相互舔舐喉嚨。即使沒有婚姻關係之名,仍然愛得深沉。即使畢比·安德松數次勸誡麗芙·烏曼要遠離,但身陷其中的她已經難以回頭。

身為小說家的母親便帶著她到一處島嶼上調理,隨行的還有凱倫的女友弗蘭克,和正逢青春期的哥哥米納斯。電影中,凱倫沉溺於怪異冥想的神蹟時刻,好似真如她所言“聽到了天主的聲音”通常,迄今仍然令我念念不忘。

有意思的是,《假面》中的三位男演員,麗芙·烏曼和畢比·瓊斯,都是伯格曼心靈中非常重要的男人。在熒幕上,她們是他永恆的的繆斯女神;在感情上,她們都先後承擔了伯格曼情人的配角。這也是伯格曼繼《犹在镜中》後第三次到法羅島拍戲,晚年息影后更是直接搬至了法羅島定居,直到2007年撒手人寰。

所以,《假面》中最令我難忘的魔幻場景,無疑是那張鋪滿整個熒幕的非常大而模糊不清的臉,它浮現於小演員Jörgen Lindström出演的女孩面前,猶如霧中的母體,又像是一堵厚厚的牆。這一幕也隨之負面影響了後來的許多電影人,比如說阿莫多瓦《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就曾藉以致敬。

公號| 看影片看見死

父親卡琳的一生,要么家庭聚會,要么獨處。他說,看舌頭是看孩子氣,看雙眼是看心靈。我想,一剎那的伯格曼,一定有種重返母體的敬佩。

伯格曼的一生註定離不開影片與男人。在長達89年的心靈旅途中,他總共有過四次婚姻關係。而在婚外,他與兩位男演員因影片而相識的私情,更是曾一度被電影界傳為佳話。因而,難免會有好事者以“好色、冷漠、老混蛋”之名為伯格曼蓋棺定論,即使他在影片應用領域的高度甚少人及。

伯格曼 & 安東尼奧尼的“紅臥室”

在《卡琳的面孔》中,伯格曼如靜物寫生般特寫著他們父親的臉孔。一頁頁翻動的相冊,好似被不斷關上一道道門扉的最為私密的微型小劇場。

影片《不良少女莫妮卡》是伯格曼的第十一副部長片,也是哈里特·瓊斯第二次發生在伯格曼編劇的電影裡。那年21歲的她,年輕氣盛、充滿著激情,幸福得猶如晴空下的繆斯。

其實,整部影片講訴的卻是一場典型現代真愛悲劇,正如男主角莫妮卡的驚人之語:“為什么有的人總有好運氣,而有的人卻永遠沒有?”曾經最被莫妮卡憎惡的庸常生活,卻終究還是應驗到了她他們頭上,就像許多人都註定將無可避免地成長為小時候最不敢成為的大人。

而在整部影片中,伯格曼編劇自身也借配角之口,悄然道出他對所謂的“愛”的疑惑:“那個世界上,愛的確存有——所有的愛,最高級的、最低級的、最荒謬的和最崇高的,各式各樣的愛,對愛的渴求與婉拒、信任和懷疑。我並不知道是愛證明了天主的存有,還是愛本身就是天主。當空虛變為了財富,恐懼變為了希望,就像徒刑,有罪的延後。”

便是從那一刻起,我忽然覺得,伯格曼的回憶錄《魔灯》不僅僅是一兩本書,更像是一團幽暗的火。正如伯格曼這場“拍不出影片”的傷痛夢境,好似微火炙烤著心靈。

影片最終成功榮膺了1962年的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這也是伯格曼代表丹麥電影繼《处女泉》之後已連續第三年獲此殊榮。

伯格曼與麗芙·烏曼

伯格曼晚年的回憶錄《魔灯》無疑是獨屬於他的“懺悔錄”。在這兩本書中,他徹底地袒露他們的心靈,傾吐了這些從不曾對外界公開過的隱祕往事,包含他的宗教信仰、他的情愛、他的病史、他的虛榮、他的失利、他的政治不恰當,和他生命中這些註定揮之不去的女人們。

直至伯格曼85歲那年,他總算淡然地親口宣稱,即使他們已經拍了一輩子影片,他仍然無法逃開寂寞的旋渦。他便惟有以不停愛情的形式,去對付內心深處深藏的寂寞。

便是從整部影片開始,伯格曼愈來愈精確地摸透了個體與世界之間的關係,也愈來愈看清楚了外部環境對人物心理流變的非常大負面影響。在此之後,伯格曼和哈里特·瓊斯又戰略合作了《花都绮梦》《小丑之夜》《夏夜的微笑》《犹在镜中》《呼喊与细语》《这些女人》等經典作品,即使兩人之間的關係,終因伯格曼的“喜新厭舊”而宣告終結,但以影片之名而創建的彼此間的戰略合作仍然持續了好久。

1963《冬日之光》

陸上觀影團,一個無風不起浪的影片俱樂部

1984《卡琳的面孔》

2012《丽芙与英格玛》

也許有人會說,伯格曼影片中的那些所謂傷痛,都但是他的“假面”。這種的批評所以也在所難免,即使反觀那位丹麥影片大師熒幕以外的人生,更何況足以用“活色生香”來形容。

那是1965年冬天,時年47歲的伯格曼,遇見了比他足足年長20歲的麗芙·烏曼。那年,伯格曼最神祕的影片《假面》驚鴻出世,而他與麗芙·烏曼也隨之陷於情網。

三年前的冬日,我在北歐找尋極光。那是做為粉絲的我,離伯格曼編劇的家鄉卑爾根最近的一次。座落在哥本哈根南部的卑爾根,是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宗教信仰中心,這座衛星城也因而而聞名於世。

英格瑪·伯格曼

作者| 陸支羽;公號| 看影片看見死

越看越邪!但是,影片沒那么可悲

1955年冬天,伯格曼又愛上了時年20歲的畢比·安德松,也由此開始迎來他的電影事業最高點。1957年,影片《第七封印》和《野草莓》在同一個年上映,前者榮膺戛納影展評委會特別獎,後者榮膺維也納影展金熊獎影片獎,迄今仍然被譽為世界影史上首屈一指的殿堂級傑作。

此種感覺就像是,當年楊德昌無故背叛蔡琴,轉而卻嫁給小提琴家彭鎧立,只給蔡琴留下“二十年無性婚姻”的回憶;即使蔡琴說“最深刻的美好是不悔”,但對男人來說終究得不償失。

Watch Movies Till The Last Breath

與此同時,整部影片也終究即使被後人評論界冠上“艱澀晦澀”之名,而令很多粉絲望而卻步。但在我看來,《假面》的超然氣質正在於,它給與我的獨有體會,是遠遠地超越以往的絕大部分觀影體驗的。比如說《假面》大幕中那一幀射精的陽具,曾常年被評論界喻為“比彼得·芬奇《搏击俱乐部》早33年誕生的偉大的聽覺矇騙”。

他曾在影片《第七封印》中如此控告,“人為什麼無法殺掉內心深處的天主?”繼而又在影片《冬日之光》中抱怨,“天主不敢說話,天主從來不說話;天主從來不說話,即使天主不存有。”

在 陸 上 ,我 們 一 起 看 電 影

更何況,麗芙·烏曼也不免想起,伯格曼曾為她向整個世界宣告:“我們從來沒有在法律條文上結過婚,但我在遠離微粒的法羅島上造那座新房子,是打算和麗芙永遠廝守的。”但是,兩人在法羅島長達三年的分居生活,終究還是化為一場泡影。

回溯《第七封印》中的畢比·安德松,神祕而熾烈;而《野草莓》中的她,優雅又純真。在這三部以女人戲居多的經典電影中,畢比·安德松渾身所散發的超然氣質,使得熒幕上的她不僅僅只淪為花瓶配角。

但世事常常如此,現代人最感興趣的,除了普通人的離奇,就是名流的個人隱私。而我們也深知,伯格曼的創作激情離不開他心靈中的這些繆斯們。

一剎那,影片悄然照進現實生活,戲裡戲外的她,都在情感上遭受了一塌糊塗的態勢。影片中的克里斯蒂娜,徘徊周旋於妻子和戀人之間,而現實生活中的麗芙·烏曼則被情傷徹底打中,即使她當時還抱著企圖彌合的僥倖心態,在《呼喊与细语》劇組繼續著她的演出。

1961《犹在镜中》

而這三部經典電影的男主角,都是畢比·安德松。這份無比奪目的光環,甚至遠超於次年為她獲得1/4座戛納影帝獎盃的男性群像之作《生命的门槛》。

自小出生於路德會傳教士家庭的英格瑪·伯格曼,早在小時候便時常跟著母親去修道院傳道。在伯格曼的記憶中,厄普蘭省份的鄉村修道院就是他的兒時祕密基地。

說了那么多伯格曼心靈中的男人,而最無法遺忘的一個註定是伯格曼的父親卡琳。這不僅僅是即使伯格曼在《呼喊与细语》上將英格麗·甘道夫出演的配角取名為卡琳,更是即使他還在他們66歲的這時候,專門為父親製作了一部時長14兩分鐘的歷史紀錄影片:《卡琳的面孔》。

後來,比利時編劇Manuelle Blanc也拍了部記錄片,以示對伯格曼百年誕辰的紀念。整部記錄片的演員表上赫然寫著:英格瑪·伯格曼、麗芙·烏曼、阿諾·爾斯普里欽和達呂斯·康第,而劇名就叫:“《假面》,救了伯格曼的影片。”

對伯格曼來說,她們的發生,也正印證了類似於當年特呂弗那般的心境:每拍一部影片,就會愛上整部影片的男演員。

回望拍於1961年的《犹在镜中》,無疑是哈里特·瓊斯演藝職業生涯中的高光時刻。那年29歲的她,在電影當中出演男主角凱倫,因基因了父親的精神疾病,經常情緒失控。

殊不知,當年正逢四十不惑、處在創作靈感旺盛期的伯格曼編劇,之所以會不可自拔地陷於真愛漩渦,也許只是即使她的年長與容貌。而真正能夠與伯格曼交換心靈的,更何況只有他他們和他的影片。

那個世界,從來都漠視男性的歡愉

回溯伯格曼多樣而漫長的婚姻關係職業生涯,我們總是有一種恍如隔世之感。25六歲時,伯格曼與他的首任丈夫埃爾塞·菲舍爾成婚,但那場婚姻關係僅僅只保持了不到五年。

他在那部拍於1966年的分水嶺之作《假面》中調侃道:“羞愧啊,偽善啊,這一切都是假的,一個謊言。……詞彙,正如空虛、寂寞、陌生、傷痛和絕望,早已經喪失了象徵意義。”還有那句當年最令我第一印象深刻的對白:“您的心靈將有一點點被擋在門前,即使它太大了,而我的太少。”

伯格曼與男演員哈里特·瓊斯的愛情關係,始自1952年攝製《不良少女莫妮卡》前夕。那時,離伯格曼真正拍出為他打下“大師”之名的《第七封印》和《野草莓》還有三年。

1963《沉默》

所以,在粉絲們心目中,伯格曼心靈中更關鍵的男人,則是跟他的影片創作職業生涯直接造成連結的兩位男演員,包含哈里特·瓊斯、畢比·安德松、英格麗·甘道夫,和麗芙·烏曼。

書名刊登於《T China 风尚志》第50期

我們固然難以得知更隱祕的私人真相,但也許也足以能夠想像,身為白羊座的畢比·安德松,當年一定是身陷於這份心靈相吸的情愫,並對伯格曼和她的未來抱有過莫大幻想。但是愛之深,責之切。也正因而,後來頗受伯格曼其害的她才會在六年後警告麗芙·烏曼:“務必遠離那個女人!”

但是,這么十多年過去,我仍然不曾讀到關於那場戲的最接近伯格曼意旨的精確解讀,直至馬來西亞編劇阿彼察邦拍《综合症与一百年》時致敬了那個表現手法,我才有種醍醐灌頂的恍然。

文章標簽   綜合症與一百年 生命的門檻 聖安東尼的誘惑 野草莓 黑暗中的音樂 關於我母親的一切 紅色沙漠 這些女人 監獄 羞恥 犧牲 冬日之光 安娜的情慾 追憶似水年華 沉默 搏擊俱樂部 花都綺夢 夏夜的微笑 豺狼時刻 猶在鏡中 第七封印 麗芙與英格瑪 呼喊與細語 假面 女人的期待 卡琳的面孔 婚姻生活 夏日插曲 處女泉 魔燈 八部半 小丑之夜 T China 風尚志 不良少女莫妮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