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詩人零雨在小島朗讀 年度詩獎「特技家族」新現武林

 

以狂放想像、內斂情感寫作的詩人零雨,帶着她在1993年榮獲年度詩獎的作品〈特技家族〉,參與目宿媒體「我們在島嶼朗讀」的短片拍攝。首次挑戰朗讀與影像並陳,零雨在視覺特效的多彩幻境中,帶給大家她的城市寫生。

「我要現代感,我不是田園詩人,寫現代生活居多,所以影像儘量混亂、無秩序、長鏡頭和特寫交錯都好!」年輕時曾有導演夢的零雨,對「我們在島嶼朗讀」的拍攝有很多想像,除了〈特技家族〉,也挑選了〈頭城〉、〈縫隙〉、〈昨天的博物館〉三首風格不同的代表作。雖然已多年在宜蘭教書、定居,但零雨從小在臺北長大,對城市生活的情緒、壓力很敏感,作品也擅於捕捉生活中細微的氛圍,以知性筆調書寫對社會及人情的體察。

聚焦在「人的身體」的〈特技家族〉,在1993年榮獲年度詩獎,當時的評審瘂弦形容,詩人在詩中「想以技藝的悲哀征服人生的悲哀」。這首在平實中見詭奇的作品,充份展現了零雨探索創作新表現的可能性。「我寫詩很晚,接觸詩也晚,三十歲纔開始寫詩,很多天才詩人三十歲就不寫了!」出道晚的零雨,卻能以高度鍛鍊的詩句,表達深邃而豁達的哲思,詩情靈動、活潑細膩。

然而,在讀者眼中嘆爲精細的詩功,對零雨來說卻是隨性、隨筆的創作歷程。「我在家,無預警地看到玻璃窗與花,就寫成了〈縫隙〉。後來有讀者告訴我,他非常喜歡這首詩,讀了之後才發現,原來詩也可以這樣寫!」零雨笑着說,「我想到什麼就寫什麼,會一直寫下去。」

〈頭城〉是零雨對父親的真情告別之詩,將生命比擬爲一趟旅程,在疼痛中帶有一絲輕盈與暖意。她在火車上寫就〈頭城〉,拍攝朗讀時想起父親一度哽咽;而〈昨天的博物館〉則以帶有黑色幽默的筆調,進行「死了」與「活着」的辯證,建構出笑中帶淚的灰階都市童話。

邀請作家親身朗讀的「我們在島嶼朗讀」系列,是由長期致力於以影像保存文學的目宿媒體制作。目宿過去十年也拍攝了13部「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的作家紀錄片,而輕巧短小的「我們在島嶼朗讀」,已拍攝包括:周夢蝶白先勇、管管、零雨等作家朗讀的32支作品,今年預計還將拍攝詩人陳黎,並陸續向更多作家發出邀請,期盼長久珍藏臺灣文學美好的星圖。

「我們在島嶼朗讀」短片在各大網路頻道:Yahoo TV、Line TV、LiTV,社羣媒體:Facebook、YouTube等同步推出,相關最新消息,歡迎追蹤目宿媒體Fisfisa Media 粉絲專頁,敬請期待。

文章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