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兒是天堂.影評人】寫盡家鄉與異鄉 西方哲學但時

 

時間嗎轉瞬即逝,眼看伊利亞蘇里曼(Elia Suleiman)已經年屆三十,不經意已經十年磨一劍,上次《時光依舊》面世時已經是2009年。前作是編劇「巴勒斯坦三部曲」的第二部,不由得也讓人疑惑,續集將去向何處呢?蘇里曼用經典作品提問了那個疑問:大概會去天堂吧。

該片為伊利亞蘇里曼(Elia Suleiman)自編自導自演之作。(《那裡是天堂》片花)

二十年似乎不能發生改變蘇里曼,他的圖像仍然穩重,大量採用固定攝影機,攝取他看見的一切。蘇里曼他們飾演一名沉默寡言的人,但周遭偏偏喧鬧又喋喋不休。他把攝像機擺到一邊,剛好冷眼旁觀。此種藝術風格與戈登瓊斯(Roy Andersson)愛用的固定攝影機好有二比。瓊斯諷刺世間百態,著重看的是世情,蘇里曼卻似乎是要政治化地講訴生活。

經典作品一拍拍了二十年,拍到西歐國家都開始接受以色列的國家身分。《那裡是天堂》(It Must Be Heaven)姍姍來遲,其中的西方哲學卻但時。蘇里曼自編自導自演,甚至根本就演他們—一個四處尋找投資的以色列編劇。夫子自道的不只是影片製作者身分,更是身為以色列人的自我認知。影片大概分成四節,分別以以色列、法國巴黎和芝加哥為大背景,寫盡家鄉與異鄉。經典作品在康城參展頗受影評人熱烈歡迎,贏得了國際影評人聯盟獎。

《那裡是天堂》充滿著了「此地與別處」相互映襯的神學意涵。首部份女主角在故鄉閒散度日,愛在城鎮街道中看市民生活,面對鄰居們的放肆和淒涼晚景也都不置一辭。雖然有強烈的寓言意味,又故意省略了許多甚麼,像是隻在講民生議題。第三部份法國巴黎的攝製,忽然把恍如世外桃源的伊斯蘭縣區聯結到了文學社會。蘇里曼置身於在《艾蜜莉在巴黎》(Emily in Paris)通常的打卡場景……

該片充滿著了「此地與別處」相互映襯的神學意涵。(《那裡是天堂》片花)

文章標簽   時光依舊 艾蜜莉在巴黎 那裡是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