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他們在島嶼寫作Ⅰ 化城再來人的結果,共2422筆,(花費0.001513秒).

12月18日 2015 台灣上映
本片獲2015年臺北電影節 最佳紀錄片.最佳攝影獎.最佳剪輯獎 溫柔之必要 肯定之必要 一點點酒和木樨花之必要 正正經經看一名女子走過之必要…… 1964年瘂弦寫成這首人人琅琅上口的詩行,此後投身編輯工作,1966年後不再公開發表詩作。一位詩人,一本詩集,從上一世紀中迄今,影響力仍在擴散,詩人擁有什麼神奇的特質?詩,寫下什麼...
12月18日 2015 台灣上映
而我確是那株被鋸斷的苦梨 在年輪上,你仍可聽清楚風聲,蟬聲 詩人步入一黝黑甬道,石室中微光閃爍,令人如何想像,六十年前此處砲火隆隆? 1959年,洛夫在金門戰火硝煙中,開始寫作《石室之死亡》。2000年,創作三千行長詩《漂木》,開啟華人詩壇長詩的歷史新頁。將屆70年的創作生涯,洛夫一再突破既有格局,試煉意象的魔境。 本片試以「詩與戰爭」切入主軸,以《石室...
01月01日 2015 台灣上映
戰事改變劉以鬯的編輯及出版事業。1948年遷徙香港,輾轉新加坡、馬來西亞,在報紙副刊總編輯頭銜中輪替得志與失意。1957年重返香港,進入寫作黃金年代。1963年發表《酒徒》,被譽為中國第一部具影響力的意識流長篇小說。如果問當代華人學生最喜歡的前衛作家是誰?不少學生會回答:劉以鬯。
01月01日 2011 台灣上映
影片從林海音「雙鄉」的特殊身份切入,隨著女兒夏祖麗娓娓道來的聲線,走入她的書桌、生活圈、編輯台,特殊年代裡的風聲鶴唳與擔當,以及那一塊奮力開拓的純文學園圃。也因為性格與文字裡的廣大與親切,林海音的文學作品跨越時空,成為兩岸人共有的閱讀記憶。
01月01日 2011 台灣上映
影片跟隨余光中夫婦的遊屐,牽引出詩人的鄉愁、文學啟蒙、寫作風格與文壇交遊,更可見其走過中西思潮交會澎湃的歲月,找尋屬於自己的聲音。在那些鏗鏘的思維與文句壘疊起來的生命史中,余光中最後把身心都託付給島嶼南方的海灣,和夫人一起,靜靜陪伴對方的燭光。
01月01日 2014 台灣上映
也斯的笑容總是散發出溫柔的善意,對於世間不同人事充滿好奇與熱情。也斯獨特的人文視野,代表了一個時代的香港。導演訪問了不同領域的人士,包括學者、文學家、藝術家、服裝設計師和美食家,以及也斯家人等,在極具風格的訪談中,展開也斯從1950年代到21世紀的旅程。
01月01日 2011 台灣上映
以鄭愁予同名詩作為嚮導,從已然失落的第一本詩集,切入詩人的生命。曾在港口工作、熟稔於水手與離別,煮酒焚葉星座聚首的燙熱年代,到愛荷華時期的衝激,以及任教於耶魯後的靜定與博觀,他始終守著這美的行業,高高舉起風燈,在世界的臉上鑲嵌光影。
12月18日 2015 台灣上映
潮濕的記憶。 現實像膠水般粘在記憶中。母親手裡的芭蕉扇,扇亮了銀河兩旁的牛郎織女星。落雪日,人手竹刀尺圍在爐邊舞蹈。 1918年生於上海的劉以鬯,是近代華人文壇歷程的見證人。 劉以鬯跟張愛玲年齡相差僅兩年,完成《酒徒》已四十多歲,可算大器晚成。他的文學和人生轉捩點,想不到來自新加坡一段愛情經歷,拍攝團隊循線追尋到劉以鬯伉儷邂逅的地方,實景回味這段花樣年華...
12月18日 2015 台灣上映
2015年香港電影節觀摩片 在這個小小的城市裡,其實有許多地方可以去走走……而我們,終日行走在幾條忙碌的大街上,擠在行色匆匆的人群中,只見許多蒼白的臉。  
12月18日 2015 台灣上映
我想要描述那未被描述的感情、未經細嘗的滋味、未受到注意的想法。我想環繞著那生命的謎團,逼近它發聲,展開對話。 2014年香港、2015年臺灣,文化界舉辦了「回看 也斯」活動,懷念逝世的作家也斯,以及他所聚集的美好年代。 也斯的創作涉獵不同的文化,跨越不同的媒體,好友則遍及東西各地。他寫作的詩、散文、小說和評論,如繁花盛開的狂夏,千姿百態。 本片啟動於20...
01月01日 2015 台灣上映
西西從50年代開始寫作,涵蓋詩、影評、劇本、小說、散文、百科全書式的圖文創新書寫,創作不輟,始終保持自在的天真與洞見。導演陳果隨著西西作品裡的視野,記錄作家的寫作生活。西西多樣的文體及敏銳的城市洞察,隨著鏡頭推拉、搖攀、碎剪及拼貼,一一在影像敘事中或隱或顯、眷戀且多義地表現出來。
01月01日 2011 台灣上映
莊周夢蝶,無有虛實。詩人在紅塵中夢想脫俗,於露電裡捕捉永恆。影片借用佛經典故,以周夢蝶的一天隱喻其一生中的風景,從日常中穿插映射其思維、修行、寫作,試圖重現昔年武昌街氣氛、書攤的孤獨國,追索病痛帶來的改變與啟發、幾次生命裡的流徙與意義,最後具現為那不負如來不負卿的悟與情。
01月01日 2011 台灣上映
沒有翻譯為正體中文的概要,請協助我們新增資料。
01月01日 2011 台灣上映
沒有翻譯為正體中文的概要,請協助我們新增資料。
01月01日 2011 台灣上映
以年輕小說家尋覓的蹤跡,串起王文興的文學生涯。圖書館內密排的書架,校園參差的花樹與歧路,對藝術的敏銳感受和一己之見,猶如雕鑿精神的棗核那樣,精工地將情思翻譯為記號,再翻譯為文字。王文興展現了一個信守文字信仰、珍重對待寫作、以緩慢換取深刻的文學身影。
01月01日 2014 台灣上映
1959年,洛夫在金門的戰火中,開始寫作《石室之死亡》,在後來的60年,這首超現實主義代表詩作掀起文壇的風起雲湧。影片以「詩與戰爭」切入,同時引用洛夫的書信,交叉呈現其青年、中年時代畫像,更重訪金門坑道、回到湖南的鄉愁現場、記錄移民加拿大後的生活,「詩魔」的飛揚與沉潛,俱在其中。
01月01日 2020 台灣上映
導演朱賢哲突破拍攝困難與作家心防,多次採訪已多年不公開露面的七等生,與其談論文學、哲理、生命體察,並得以一窺作家隱世的生活面貌,以及他內在世界瘋狂又孤寂的觀點。同時藉由作家身邊不同身份、面向的重要他人訪談,建構出作家的生命脈絡與創作形象。
01月01日 2015 台灣上映
片中借用《遊園驚夢》的意識流形式,交替敘說白先勇的際遇與文學歷程:從22歲創辦《現代文學》的青春朝氣,到近年寫作《父親與民國》《止痛療傷》的人子赤誠;透過聖塔芭芭拉29年教書的回望、相隔40多年桂林米粉的滋味、蘇州園林的10年重遊,引領觀眾逐漸碰觸熱得發燙的小說家胸懷。
12月18日 2015 台灣上映
先一刻碧清的海水,不知什麼時候開始,已轉變為水銀一般的有重量的顏色了。時間並未永駐,唯其似乎運轉得極緩慢,趕不上我手錶上時針移動的速度。 家學淵源的作家林文月被譽為「臺大第一景」。是校園傳奇,更是散文與翻譯大家。臺灣史家連橫之後,生於上海日租界,12歲以前是「日本籍」,光復之後舉家返臺。 本片依循著林文月的散文創作,回顧戰亂時代大變動與大遷徙的童年;重溫...
12月18日 2015 台灣上映
在我們這個王國裡,我們沒有尊卑,沒有貴賤,不分老少,不分強弱。我們共同有的,是一具具論慾望焚練得痛不可當的軀體。一顆顆寂寞得發瘋發狂的心。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從22歲創辦《現代文學》的青春朝氣,到近年寫作《父親與民國》、《止痛療傷》的人子赤誠,本片借用(遊園驚夢)的意識流形式――聖塔芭芭拉29年教書的回望、相隔40多年桂林米粉的滋味、蘇州園林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