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痛的男人.影評人】錯重點的男性內心深處深入分析

 

所謂「心碎的女人」,乃指一名難產繼而失婚的男人Martha(雲妮莎.卻比飾):她的心恍如她早夭的男嬰般,在捐給遺體後被切割成相同碎片(作課堂教學或展現用)。破碎的心怎樣修復?也是影片一大重點:方式並非諉過助產士瀆職,和藉由索償索賠來填補;反正被害者已矣,碎了就是碎了,一切惟有接受。這跟英國的《廣告牌殺人事件》、日本的《告白》、韓國的《復仇母親》等喪子片相同,重點不在以正勝邪來釋懷,釋懷必須訴諸他們內心深處,即便報仇雪恨成功也無法令被害者復生。

早前有《1917:逆戰救兵》的長鏡頭震撼全球,怎料文藝片都趕上熱潮。戲中一段長逾20兩分鐘的、一氣呵成無剪輯片段,成為談論該片必不可少的話題,很多人都讚揚此段拍得出眾、演得高超。問題是,那個長鏡頭所為何事?去到影片前半段,我們不難意會背後用意,唯有目地不等於有必要,只不過延用傳統剪輯表現手法,效果即便略為遜色,依然可達至同樣效果;至於這兒採用長鏡頭的優點,堅信我們觀看時都會嗟嘆:「太長太無謂!」實不相瞞,由於影片在Netflix流媒體網絡平臺公映,故筆者就「善用」1.25倍速機能,後來甚至加快1.5倍速快進此節!

長鏡頭於此有何促進作用?就為鉅細無遺敘述難產過程,交待助產士Eva(Molly Parker飾)有否職責要負?跟澳門習慣到療養院產子,以至擇定吉日生產相同,西方社會近幾年傾向在家哺乳(Home Birth),其原因包含順應自然、節約金錢開支(只不過是缺少醫療保險)、在熟識舒服而非陌生的環境下迎接新生命,和宗教信仰理由等。在英國,每60名嬰孩中就有1名是在療養院外出生,統計數據顯示2004至2017年間,有關個案銳減77%。在家哺乳存有嚴重安全隱患,難以應變緊急情況,如須剖腹救胎或輸血救母等;該片正深入探討有關現像,警示產婦及助產士必須慎之又慎—看見片末的壓軸法院戲,觀眾們都知道長鏡頭用意,原來旨在闡述助產士已盡責提醒信用風險,只是Martha起初堅持不住院……

雲妮莎.卻比今年在那不勒斯電影節榮膺最佳男主角大獎。(《心碎的女人》片花)

《心碎的女人》(Pieces of a Woman)的主人公雲妮莎.卻比(Vanessa Kirby),在今年那不勒斯電影節榮膺最佳女主人公大獎,觀眾們自然期盼她的表演怎樣令人心醉、怎樣展現出心痛。可惜,這出文藝片卻擺錯重點,以致於我們都聚焦到一幕長鏡頭而非那位影帝,加上其它配角設定太過臉譜化,故事情節亦無太大出彩之處……總的來說,該片只可謂期望愈大,沮喪愈大。

該片的核心便是「心碎」的男主角怎樣在接受現實生活後釋懷往前,切合了當今女權影片的時尚。(《心碎的女人》片花)

文章標簽   復仇母親 心碎的女人 廣告牌殺人事件 1917:逆戰救兵 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