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賈樟柯編劇的《又见奈良》西安路演 導演說攝製主要靠比手勢

 

紅星新聞記者 張世豪 攝影報導

影片開頭是開放性的結局,沒有交待陳麗華的去向,海波也沒有給我們一個肯定的提問:“她有可能逝世了,有可能嫁到了別的地方。我不希望那個電影的故事情節就此結束,想通過找尋的過程展現四個人心理的變化,我不敢把它說得太直接。”

影片《又见奈良》講訴了一段跨越60年的動人母女情:1945年韓國大敗後,陳慧明(吳彥姝 飾)領養了一名韓國遺孤,取名為陳麗華。1994年,陳麗華回到韓國,找尋他們的養父母,並與陳慧明維持信件取得聯繫多年。2005年,久未接到麗華來信的陳慧明孤身一人趕赴韓國,在遺孤二代小澤一郎(英澤 飾)和韓國卸任警員(國村隼 飾)的幫助下,開始了漫漫尋親路……

編輯 喬雪陽

談到影片攝製中碰到的問題,海波則表示,最大的問題就是時間問題,以及詞彙和溝通交流的問題。“整部電影只拍了19天,那天拍得尤其不順,後來我發明了許多手勢,隔天工作效率就提升了很多。”談到三位編劇河瀨直美和賈樟柯為他帶來的幫助,海波表達了非常感謝之情:河瀨直美從韓國女演員選擇和攝製保障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賈樟柯導演帶著他跟剪接師一同剪接片子,讓電影詞彙的表達更順暢。

講起該片執導吳彥姝,許多粉絲都不陌生:《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裡的“少女心爺爺”,《相爱相亲》裡的鄉下姥姥……不論打戲多少,吳彥姝飾演的配角常常具備鮮明的性格特點,此次《又见奈良》中的陳爺爺,她演得很節制,但又令觀眾們第一印象深刻。談到與吳彥姝的戰略合作時,編劇海波則表示:吳同學就像一名我們長,對青年人極為寬容,樂意給與,“她會給我多種不同(演出)形式,儘可能滿足我的雙重想法。”

為的是攝製好整部影片,編劇海波在江戶體驗生活採風了七個月,並在描寫韓國遺孤生活現狀時重新加入了很多生活中的真實細節,如吃酸菜年糕、聽戲曲、唱戲曲等。

和本作《米花之味》較之,將要公映的《又见奈良》同樣呈現出清爽文藝的藝術風格,海波則表示,他的下一部電影可能會嘗試發生改變藝術風格,講訴兄弟情,可能會在漳州攝製。在之後的試片中,《又见奈良》備受讚譽,豆瓣打分為7.8分,女演員張譯看過影片後則表示整部電影“好得讓人可憐”。

(瀏覽紅星新聞報道,報料有獎!)

文章標簽   相愛相親 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 又見奈良 米花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