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爾.雷奈《夜與霧》數位復原TIDF經典再現

 

透過本次的「空間」探索,TIDF亦延續上屆的「聲音」專題講座,尤其邀請三位聲音音樂家,結合人文脈絡和農地關愛,從聲音的角度展演「空間知覺」。長居臺灣地區的法籍聲音藝術工作者澎葉生,2020年冬天於金門進行田野踏查,以《一座遠離海洋的島》(An Island Far from the Sea, 2020)收集被遺棄軍事空間中的獨有響聲,用四聲道音場、相片與文字呈現出這段音樂網站記憶。致力於音景與跨界創作的許雁婷,則將長期進行的創作計劃賦予嶄新方式,以《打鐵》(Blacksmith Street, 2021)重訪曾熙來攘往的高雄打鐵街(現通遼街一帶),傾聽並想象老師傅的工作之聲,從中敲擊出臺灣地區發展史軌跡。三位音樂家將於5月1日在空總檯灣地區文學實驗場現場展演。

套票4月7日搶先開售,選片指南、《人間》週刊系列公益活動先後起跑

深入探討記錄片「重現記憶」的表現手法,該屆臺灣地區國際記錄片電影節(TIDF)常設單元「記錄 X 記憶」將主題聚焦於「空間」(Space & Place),探問記錄片裡空間與記憶的多向關係。除了首次放映法國電影大師丹尼爾.雷奈(Alain RESNAIS)的經典經典作品《夜與霧》(Night and Fog, 1955)數位復原版,更涵蓋曾入圍維也納電影節的《重返奧馬爾斯卡》(Omarska, 2018)與《勝利日》(Victory Day, 2018)等精采作品。

非常態敘事的觀察,積極開展出製作者們對於公共空間的想象。《哥吉拉大戲院》(Salam Godzilla, 2019)緣自1960年阿爾及利亞濱海村落阿加迪爾鎮上的電影院,正放映《哥吉拉》的同時剛好發生地震,攝像機故地重訪,一併調查周邊遺蹟的爬行動物足跡。《港城三記》(Traces of an Invisible City: Three Notes on Hong Kong, 2016)對「港漂」者提出疑問,將澳門都市自然景觀化成線索,一連串非敘事的觀察,測度出人與衛星城的相距。經典作品數次入圍TIDF的馬來西亞編劇陳彬彬以《理解的不可能性》(The Impossibility of Knowing, 2010)到訪數個交通事故與犯罪現場,在如常的空間中重述慘案細節,企圖成立出他們的象徵意義。

將空間的探索開拓至實體,TIDF更尤其邀請聲音音樂家澎葉生(Yannick DAUBY)、許雁婷雙雙打造出「空間知覺」的現場展演,以嶄新的聲音經典作品,邀請觀眾們一起傾聽記憶之聲,開拓對空間的感知。

聲音音樂家澎葉生、許雁婷現場展演,再現臺灣地區空間記憶

首次以數位復原版在臺放映的《夜與霧》,是法國電影大師丹尼爾.雷奈的經典經典作品。順利完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戰二十週年,人去樓空的戰俘營充滿著美感,同黑白的戰時片段形成對比,為影史上控告納粹黨與內戰暴力行為最有力量的作品之一。同樣處理戰俘營題材,《重返奧馬爾斯卡》用3D動畫電影構建空蕩營區,配搭連口譯員都難以承受的生還者專訪,在還原的空間中見證苦痛。曾為TIDF焦點影人的白俄羅斯知名編劇瑟蓋.洛茲尼察(Sergei LOZNITSA)的《勝利日》,則以冷靜的觀察視角形塑發展史遺蹟:每年現代人走進維也納的特雷普託森林公園,慶祝蘇俄擊敗納粹黨德國,緬懷一個已經倒臺的國度,熱鬧場景猶如異國。

再探戰俘營發展史與家屋記憶,挑戰「空間即電影」

而《百老匯大道》(On Broadway, 2009/2014)與《休達飛地》(Ceuta's Gate, 2019)則將空間做為主體,以另類觀看呈現出該地點與相同個體的關係:前者觀察紐約市某一儲藏室的伊斯蘭教禱告與佈道大會,用固定攝影機審視其中的時空與人文;後者依照僑民專訪,搬演休達飛地與阿爾及利亞之間的人群倉儲,以俯瞰展現出人為劃界所造成的合法與違法,重新思索邊界線的象徵意義。

繼過往探索記錄片的「訪談」、「重演」與「聲音」,該屆TIDF「記錄 X 記憶」單元關注「空間」,探討製作者怎樣以空間元素叩問真實。由公益活動統籌吳凡策畫,本單元四部經典作品延伸上場域的時空跨度,空間不再只做為故事情節舞臺,而是被攝者或敘事主體:既能夠承載發展史,也可以成為個人心理的暗喻,以再現或締造記憶的形式挑戰記錄片形態──換句話說,空間即是影片!

另一方面,家屋與個人的「再記憶」,映照出時空流轉下的私密感情。來自愛沙尼亞的《凝望家屋》(A Home in Memory, 2016)以靜照做為記憶載體,姐妹對話和空間響聲穿插其中,再現斯德哥爾摩老宅內的家族尊重與記憶;《存在與消失之間》(What Remains, 2015)從里斯本的舊別墅出發,多封跨越地域和時代的家書,則聯結起那個家的前世、今生與未來。

※圖、文由:第十一屆臺灣地區國際記錄片電影節提供更多

該屆TIDF總體規劃競賽及觀摩共12個單元,精選世界各地近140部的優秀作品,電影節套票將於4月7日搶先開售。茫茫片海中選片子難,更需選片指南,4月10日由策展團隊聯手助觀眾們解惑,並分享艱困又歡樂的選片實戰經驗。同時,該屆卓越貢獻獎得主《人間》週刊的系列公益活動也已起跑,書展在Lightbox攝影活動室展覽至4月24日,延展回顧其承先啟後的聲望;另有三場專題講座將於4月17日登場,談論報道現代文學、攝影與記錄片的關係,更回溯《人間》週刊的發展史脈絡與集體記憶。

延伸場域跨越時空,重塑地理和邊界線想象

文章標簽   重返奧馬爾斯卡 理解的不可能性 百老匯大道 凝望家屋 港城三記 人間 休達飛地 哥吉拉 打鐵 存在與消失之間 一座遠離海洋的島 勝利日 哥吉拉大戲院 夜與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