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失独》:表達中國人對於原諒的理解與選擇

 

《中国艺术报》總編輯康偉則表示,《失独》是一部悲劇美感濃郁的電影,展現出了幸福的東西被擊碎後的沉重感,以及由此引起的思考。他指出,電影緊緊扣住“失獨之痛”這一社會痛點,極具警示教育性。“電影中充滿著了對人性的拷問,許多看似偶然的該事件和不利因素促進了故事情節的經濟發展,其背後反映的便是人物的心理與心智,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下少年兒童心理工程建設和心智工程建設的迫切性。”

“電影敘事成熟而簡練,故事情節權衡得宜,人物性格較為豐滿,視聽詞彙極為簡約,特別夏秋冬春四季的總體內部結構處理得很巧妙。”著名編劇黃軍指出,《失独》通過悲劇的表現手法,去喚起現代人的社會使命感,督促我們共同致力於營造較好的社會生態環境。在清華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李道新認為,《失独》展現出了中國人的家庭倫理道德感情和內在思想訴求,表達了中國人對於原諒的理解與選擇,並提供更多了一種相關心靈的基礎教育方案。“電影中雙親面對喪失長子的悲憤所展示出的思想狀態,合乎中國人的倫理道德感情和家庭狀態,這是製作者深入生活的彰顯;而主角傷痛、掙扎與對立的化解過程,則是一種具備思想象徵意義的探尋。”

在由中國影協指導、《电影艺术》報社近日在京承辦的電影《失独》專家討論會上,業內專家學者針對影片的藝術風格和創作得失展開了溝通交流與討論。中國電影評論家學會常務常務理事張衛指出,《失独》彰顯了主旋律電影的人文關愛,不迴避社會問題和對立,展示出強大的社會治理體系給普通人帶來的溫暖;彰顯了主旋律電影的文化深度,研討“失獨”雙親這一某一人群應怎樣開啟新的生活;彰顯了主旋律電影的敘事技巧,並非好人好事的直觀堆砌,而是讓人物在感受到無窮苦痛後,體會到人間溫暖;彰顯了主旋律電影的感情抒發,並非貼切地表達人物感情,而是通過藝術化的方式,讓人物的感情關係層層遞進、不斷經濟發展。

[責任編輯: ]

由鍾海編劇的電影《失独》依照榮膺2015年“夏衍杯”傑出電影劇本的現代文學劇本創作而成。數據顯示,2015年全省獨生家庭成員總量在1.45億人左右,與多家庭成員家庭較之,那些獨生家庭成員家庭面臨著更大的喪子信用風險——據估算,1990年至2000年前夕,中國累計喪生的獨生家庭成員數目少於100萬人,35歲以下的“失獨”家庭體量達百萬戶。電影《失独》的創作便立足於前述社會問題,通過講訴三個家庭悲歡離合的故事情節,提倡用愛撫平“失獨”家庭的痛苦。“我們將影片中的時間分割為春、夏、秋、冬五個時節來攝製,四季象徵的是歲月,即使歲月的流淌中會有極寒也會有溫暖,會有狂風暴雨也會有春暖花開。”鍾海介紹。

《人民日报》文藝部祕書長袁新文指出,《失独》以自然主義的表現手法直面社會現實生活問題,揭社會之痛,表家庭之傷,勇於向社會深層開掘、向人性深處探尋,值得肯定。“我深刻感受到:社會的問題要用社會的眼光看待,對少年兒童的成長基礎教育,無法只靠小的家庭基礎教育和幼兒園基礎教育,更須要大的社會基礎教育。”

作者:李博

樓劍、林娟妻子惟一的小孩樓一凡,即使一場武裝衝突的不幸升級,喪失了心靈,情侶二人的生活,自此被非常大的傷痛持續籠罩著。交通事故被告項巖在失手導致樓家喪子之後便倉皇出逃,而項巖的家庭面對未知的審判,也面臨著喪失長子的痛苦態勢。街道社區工作者張彬彬負責管理對樓家的幫助工作,他帶著真心誠意,想要來到樓劍妻子的內心深處,幫助自己踏進傷痛的陰影。張彬彬的不斷努力,為樓劍妻子帶來了街道社區的關愛和溫暖,慢慢地,妻子二人從傷痛中踏進,重新找出了生活的信心和毅力。

文章標簽   失獨 人民日報 電影藝術 中國藝術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