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小木屋.來稿】顛覆的並非天主,是人的固執

 

如果有一天你接到天主的邀請信,你赴約後發現祂是男性,或許你會當她是「不用腦」的騙徒。

《天堂小屋》(The Shack)的 Mack(Sam Worthington)正有此經歷。他帶兒女去露營,但幼女 Missy(Amélie Eve)被擄被害。他一直沉溺在憤恨和內疚中。兩天,他接到天主的來信,邀請他到兒子被害的小木屋見面。那位被他和老公稱作 Papa(「爸爸」)的天主(Octavia Spencer)竟是一名白人女性,但有時候又可變為男性。

宗教信仰人士抨擊影片顛覆天主的形像,誤導觀眾們。但,筆者指出性別變化的設定反倒有助於刻畫天主體貼人心的形像。天主的性別隨著 Mack 的心境和須要而轉變。祂深知 Mack 憎恨虐打父母的酗酒父親,若祂以男性的身份發生會令他疼,故她化作女性,噴他母親的香水,為他做奶油,希望他願意接受祂的愛和寬慰。在他年少被父親虐打時,天主也曾化作鄰居們老公,寬慰他,請他吃蘋果批。食材也是精神食糧的象徵。天主曉得要 Mack 原諒嫌犯是很傷痛的,而且在他寬恕父親後,化成男性與他同行,讓他有毅力安葬喪女之痛。

文:鄭潔明

【編按:以下內容含劇透,。】

天主化作男性,為他做奶油,希望他願意接受祂的愛和寬慰。(《天堂小屋》影片片花)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郵件至iwanttovoice@hk01.com;該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澳門01態度。)

只不過,瘋狂的並非天主,而是不願跨出「小屋」的人。

影片要顛覆的並非天主的形像,而是人固執的心。以苦痛為題,是因為苦痛更讓人執迷,而執迷更讓人陷於更深的苦痛……苦痛就如有害的樹葉汁,雖可殺人,但混和花蜜卻可成為療藥。

只不過,影片要顛覆的並非天主的形像,而是人固執的心。以苦痛為題,是因為苦痛更讓人執迷,而執迷更讓人陷於更深的苦痛。Mack 批評天主的愛,憤恨祂沒有制止悲劇出現,離棄他和幼女。他指出挪去傷痛才是愛的表現,但天主明言無法確保人生沒有傷痛。這凸顯人的自我中心,總愛飾演天主,以他們的想法定義善惡,封閉得救的出路,把他們大力推進傷痛的深淵。他執意要把幼女的死合理化,但最重要的並非令苦痛顯得合理,而是要接受和化療。苦痛就如有害的樹葉汁,雖可殺人,但混和花蜜卻可成為療藥。

儘管影片有宗教信仰元素(如呈現出天主三位一體(聖父、聖子、聖靈)的形像,引用耶穌基督在水面行走和釘身十架的事蹟),但它不全然是一出宗教信仰影片,而是關於人的影片。人很容易把眼見的局部視作事實的全數,以結果審判別人。Mack 憎惡施暴的母親,卻居然母親小時候也受性虐待,釋放沒法過去的傷痛和絕望,而且不懂得愛人。幼女逝世後,Mack 只盯著傷痛的過去,任由內疚化作苦水沖刷他,使他難以體會愛,也喪失愛人的能力。他過於害怕父母,不敢他們出外,又沒能察覺到兒子 Kate(Megan Charpentier)被內疚捆綁,與父母的關係日漸疏遠。故事情節人性化之處在於沒有簡化原諒的難度。當 Mack 殺掉象徵殺女凶手的甲蟲後,他依然深感憤慨。天主說他尚須嘗試千遍,讓他曉得要採納自己,耐心等待時間的化療。

《天堂小屋》一位本身已是對立的對照。天堂應是寬廣無憂的,但 Mack 的天堂卻是兒子被害的小木屋。把「天堂」和「小屋」並列,傳遞了「在哪裏跌倒,就要在哪裏站起」的信息。小木屋象徵了他的偏執。當他學懂原諒,就可以釋放內疚和憤恨,走出漫天冰雪的內心深處,踏入生機盎然的「天堂」。

文章標簽   天堂小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