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惑仔》為什麼用“石硤尾火災”做引子?故事情節要從70年前講起

 

鄭伊健、陳小春等人執導的影片《古惑仔》對絕大多數7080後導致過非常大負面影響。至於影片的好壞,不做評價,但它至少是一個時代的經典作品。對於影片各個故事情節、對白,堅信我們一定能倒背如流,但對《古惑仔》的故事大背景與否又瞭解呢?實際上,整部影片濃縮了澳門的近50年的一段“武林風雲史”。

女演員吳志雄曾透漏,他們15歲當大哥,最美景時有2000人小弟追隨。有經歷的人都曉得,15歲的大哥究竟是什么模樣呢?這些小弟們豈不都是中學生了?慈雲山十三太保曾向新聞媒體抱怨:“我報導太誇張,某位大哥只不過只有十多個小弟,我卻說他門生過百,甚至還說有1000個小弟。”

之後一連串武林片相繼發生,影片裡的古惑仔有錢、有男人、有話語權,一個電話號碼就能叫來幾百人,簡直就是一部分澳門青年夢寐以求的目標,但最終都是“年少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結局。

石硤尾火災之後,澳門發生安置區,流離失所的人被安置在各個“屋邨”,幾百幾千戶人家定居在一幢相似“筒子樓”的平房裡,住戶往來較為緊密,少年兒童難扎堆,甚至許多幫派的“堂口”就成立在屋邨之中。換句話說,屋邨就是古惑仔工廠。

幫派影片中的火拼極為誇張,隨便一宣戰都是幾百人,有如打仗通常,但是兩方的帶頭小弟總是能在人群中碰面,再單挑。實際上此種百人大戰的情形並不多,幾十人混戰都算大事件。

洪興社的“時代”

有人說14K的“鬍鬚勇”有整體實力,大哥多。他是砵蘭街一帶的地頭蛇,很多小販都要給他交保護費,但有人向鬍鬚勇提出譴責意見,鬍鬚勇應允不收,但前提條件是“我們打架,你們一定要幫忙”,如此一來,鬍鬚勇輕鬆獲得幾百上千的“大哥”。對於這些小販來說,久而久之,也會被別人視作“14K成員”、鬍鬚勇的“靚”。

古惑仔首部人在江湖,影片結尾就用簡短的文字解釋了古惑仔“誕生”的二十世紀。實際上,石硤尾火災發生於1953年,約有五六萬人流離失所,那場火災之後,香港政府為安置無家可歸的市民,公共住宅由此誕生。

1956年出現的是另一件大事“新界Bao動”。《古惑仔》之所以選擇1956年,一是為的是影片過審,二是因為香港政府與以14K、“和安樂”為首的幫派最大的一次正面對決,引致港九省份癱瘓2天。

影片裡的洪興社是70二十世紀的人,自己在看臺被人捉弄,鄰居們大弟弟“大B哥”幫他化解了麻煩。讓洪興社見識了“武林大佬”的殺傷力,只好自願追隨B哥,重新加入了洪興,當年此種情形實在太多。

七九十年代,很多武林人士為的是宣傳“武林人文”,自己開始攝製“幫派影片”。據悉,鄧光榮兄妹必須是最先攝製“幫派影片”的,但是自己老大,聯公樂行業龍頭“劉榮駒”還出任過影片《家法》的導演。

除此之外,由於當時澳門社會絕大多數行業由“幫派政治勢力”控制,普通人找工作、想賺錢,惟有重新加入幫會才有機會。在此種社會環境下,幫派成員快速減少。至80二十世紀,擁有三合會大背景的澳門市民人數逾50萬,大約是每10個澳門人裡就有1個古惑仔。

俗話說“一將功成萬骨枯”,絕非所有古惑仔都能混成“武林大佬”,甚至很多人剛重新加入黑幫兩天不到,就因參予火拼而“領盒飯”,像洪興社從農村基層做到“行業龍頭”的人鳳毛麟角。“老新”的黃俊,從元朗打進銅鑼灣,成為話事人,令許多身在鄉下的古惑仔羨慕萬分。

文章標簽   家法 古惑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