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刻評|《长津湖》: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今天,我們趴在電影院裡重溫這段發展史,絕不但是以一個置身事外的觀眾們的身分,而是以一個發展史“繼承人”的身分。

有位網民總結得尤其直觀,也尤其好:待我回來,代我回來,帶我回來。

在國慶前夕看《长津湖》,意味深長。

疼,怕,不敢死,但是自己為什么還是義無反顧?

除此之外,這三兄妹又是千千萬萬中華英雄兒女的代表,所謂“個十百千萬……”前赴後繼,生生不息。自己是難以殲滅的、不可戰勝的、以承繼信念的形式永存的。

一句是被航空公司炸藥炸得血肉模糊的雷公,在犧牲時喃喃地說,“疼,疼死我了,別把我一個人扔進這兒”。這是心靈發出的本能的聲音,是一個人的求生欲。戰士在犧牲的一剎那,會喊疼,這才是真實的戰場,真實的心靈。自己是鋼鐵戰士,也是血肉之軀。

就在三個月前,第七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革命烈士遺骨,由我海軍專機護送從日本送回遼寧瀋陽,109位志願軍革命烈士英靈及1226件有關遺物返回祖國懷抱。我們在今天不斷地堅持做那些,不但是在順利完成自己“回來”的心願,也是在用此種方式,銘記自己的犧牲,繼承自己的思想。

電影裡給出了答案:“我們不打這一仗,就是我們的下一代打!”一個個英雄的靈魂粉碎了,但是自己為的是祖國和人民甘當鋪路石的思想長存,與日月同輝。這世間,終究是由這種的思想保持的,而不僅僅是化學物質。血肉之軀永遠比鋼鐵洪流更偉大,也更有力量。

我們的立場是:我們不惹事,但也不怕事。我們的選擇是: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我們的意志是:政府軍到心靈的人,不畏懼政府軍到牙齒的人。

那場會戰,並非以柔克剛,也並非以肉克剛,而是以“剛”克剛,以英勇頑強、捨生忘死的思想之剛,克直升機火炮的物理學之剛。

另一句是“戰場上沒有打不死的英雄,也沒有希臘神話,全都是靈魂。”戲裡戲外,段奕宏飾演的傳奇連長和編劇之一的張徹,都說了這番話。

和70餘年前完全相同的是,我們依然具備一往無前的大無畏思想、誓死捍衛國家和民族利益的英雄氣概;和70餘年前不同的是,我們不再只有血肉之軀,硬體上的嚴重不足已經被很大地填補,我們有信心、有能力打敗任何來犯之敵。

在《长津湖》熱映前夕,另一部影片《我和我的父辈》與之交相輝映。長津湖戰場上這些青春的熱血、淚水和笑臉,便是我們父輩的父輩的父輩。自己有的也許“至死都是少女”,沒有留下任何後裔,但依然值得我們奉以祖輩的敬重去紀念。

就像電影開頭的片頭:偉大的抗美援朝思想歷久彌新。

較之轟鳴聲的直升機戰車、激烈的遭遇戰場面,電影給我第一印象最深的,是人的詞彙。確切地說,是三個配角的兩句話。

觀影時我就在想,導演在給配角起名字時,或許做了一個暗喻安排:伍家三兄妹,已經犧牲、活在戰士們口中的伍百里,代表被銘記的過去;正在前線英勇遭遇戰的伍千里,代表硝煙瀰漫的當時,而初上戰場的少女伍萬里,代表了對幸福、和平的未來的期許。

我們數十年來的努力奮鬥,取得一個又一個突破,贏得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整體實力,便是為的是發展史的殘暴不再重演,為的是儘量地防止不必要的犧牲,為的是我們的子孫後代,在年少的日子裡不用害怕內戰,都有打水漂一樣的歡快自由(伍萬里沒有上戰場前,討厭打水漂)。

春節,不單單是一個假日,更是新中國設立的紀念日,也是在提醒:我們是一個什麼樣的集體,有著什麼樣的過去,走在什麼樣的公路上,該怎樣堅定地走下去。熱映影片《长津湖》,就較好地提供更多了那個思索的氣氛和角度。

我的理解,這第一個“回來”,是出征前對家人的承諾;第二個“回來”,是臨終前對同袍的遺言;第三個“回來”,則是一場跨越數十年的感情和意志。

文章標簽   長津湖 我和我的父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