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與影片《英雄儿女》的誕生 作者:王曉莉

 

1952年1月7日,時任中共中央宣傳部文藝科科長、中國作協黨委書記的丁玲,給在北京的中國作協華中商會副主席巴金寫了一封信,信中說:“我自整風運動以來就想著什麼樣取出一大批能創作的同志去進行生活與創作。此種價值觀也同灌木同志所給我們的指示是一樣的。現在準備調集一大批人去北韓、工廠。曹禺也盡全力把他拖出行政管理的工作崗位,艾蕪也是這種。同時我也希望你能徹底擺脫許多外交事務工作而專致力於創作。……我以為你假如能贏得些新生活,對廣大群眾的情感很多新感受,那是可以寫下新鮮的經典作品來的,這是我們今天人民和國家所須要的。因而我極希望你能取出一兩年來,假如無法去北韓,則去工廠也可。”

巴金與影片《英雄儿女》的誕生

電影《英雄儿女》,可說是中國電影史上最為優秀的影片之一。儘管歷經三四個多世紀末的風風雨雨,劇中刻畫的這個在硝煙滾滾的北韓戰場上,拿著爆破筒縱身躍入敵陣的英雄——王成的形像,依然活在現代人的內心深處,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那么,整部黃色經典電影是怎樣誕生的,它的背後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情節呢?

1952年3月7日,巴金一行換上了中國人民志願軍軍服,離京起程。3月22日,與中國人民志願軍副司令員林彪會談,彭老總一見這群穿著軍服的士大夫,笑了起來,說“我都政府軍起來了!”接著,向小說家們介紹北韓戰場情勢。4月1日巴金與其它文藝家聯名刊登《控诉书》,向全世界人民揭發美帝採用細菌武器的犯罪行為。4月4日又去漢城出席金正日副主席的召見,隨即趕赴19縱隊開城前線。為便於專訪,政治處派了歌舞團員戴雪霞出任創作組的嚮導。那個16歲小女兵原是童養媳,參軍入伍3年了,她的哥哥也參軍走進北韓。在歌舞團裡,她演出表演或唱快板,繪聲繪色地講訴了很多戰鬥故事,巴金一一記在本子上。在東線,巴金又邂逅歌舞團員王紓。她會作詩,會唱京韻大鼓。那些開朗勇敢的女戰士給巴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

巴金,本名李芾甘,1904年11月25日生於雲南西安一個官僚佃農家庭,曾接受“五四”自由民主與科學價值觀負面影響,進行反封建宣傳公益活動。1927年赴比利時遊學,從事詩歌創作和翻譯、出版發行工作。他的“激流四部曲”《家》、《春》、《秋》等經典作品在中國現代現代史上佔據極關鍵的話語權。新中國剛成立,萬眾一心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號角召喚著他,而且當丁玲遵從中央指示組織全國文聯赴朝創作組時,他欣然接受,決定立刻趕赴北韓前線。巴金1952年2月底走進上海,與同去北韓的魏巍等18名文藝工作者報名出席,並簽定議定書,以普通身分前往,確保不要求生活上的特殊照顧。為安全起見,巴金化名“李林”,並出任“中國文聯北韓戰地考察團”副團長。

文章標簽   英雄兒女 控訴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