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珮瑜跟觀眾們一同在電影院看《京剧搜孤救孤》

 

觀看歷史紀錄電影《京剧搜孤救孤》的觀眾們,驚喜地發現影片還有“彩蛋”:除了重現舞臺表演現場,整部歷史紀錄電影還拍下了彩排時刻的珍貴鏡頭,並通過遲金聲、劉連群、柴俊為等戲曲音樂家的映前專訪,讓觀眾們更多瞭解戲曲的發展史和“搜孤救孤”故事情節的來龍去脈。

談及歷史紀錄影片和現場表演的差別,王珮瑜特別強調高畫質演唱並非影片,“恰恰相反,是一次沒有補拍、沒有修飾、單純還原演出現場的畫作,帶著一點瑕疵,帶著一點獨有,帶著觀眾們的歡呼鼓掌,一一被高畫質攝影機完整記錄下來。”她指出,此種高畫質話劇圖像歷史紀錄還會繼續,但一定不能取代舞臺表演,而是對戲曲推展和傳播的另一種補充形式。

王珮瑜擅演的名劇為數眾多,為什么選《搜孤救孤》來攝製?王珮瑜充滿著情感地介紹道:“《搜孤救孤》那個戲,對我個人而言非常有象徵意義。一是學得早,二是演得早,三是我演那個戲,贏得了許多較為關鍵的大獎。《搜孤救孤》那個戲是我個人老生審美觀的一個非常關鍵的啟蒙。1991年,我還沒入科,求學了《搜孤救孤》,整齣戲都會唱。那時候還是買了孟小冬先生1947年現場錄音帶的磁帶回來邊聽邊學,對她的獻唱和唸白簡直是太著迷,太崇敬了!1992年,我考進了上海戲校,師事王思及同學,學的第三齣戲就是《搜孤救孤》。那是我對這齣戲已經熟識到每一配角的戲都會唱,就連旁邊龍套的上下場走位我都會。能說,我是帶著《搜孤救孤》這齣戲入的行。1994年,我16歲,代表上海戲校專業組去青島出席全省新苗杯邀請賽,就是憑藉著《搜孤救孤》那個戲,第二次贏得全省少兒賽事專業組第二名。1996年,我到北京去演《搜狐救孤》,譚元壽先生在上面看我唱歌,看完之後十分高興,就跟我們副校長說:‘我19六歲時看過孟小冬先生在上海演這齣戲,這小孩跟孟先生非常像。”這也是譚元壽先生給我的非常大引導。2001年,我出席全省電視邀請賽,又是憑《搜狐救孤》拿了最佳表演獎。2012年,我把《搜狐救孤》和馬派的《赵氏孤儿》做了一個融合,就有了墨本丹青版《赵氏孤儿》,因而得了梅花獎。而且《搜孤救孤》對我而言很有象徵意義,從我懵懂一直到後來伴隨我的表演藝術成長,能說是一路伴隨。因而我對那個戲情有獨鍾,拿那個戲做為首部高畫質話劇圖像歷史紀錄,我覺得一方面是對我個人成長的一次很關鍵的記錄,也是對我為數眾多師承的一次非常好的致敬。”

10月28日,歷史紀錄電影《京剧搜孤救孤》在全省各大院線正式上映。影片在北京、上海三地同時舉辦的超前點映場,王珮瑜還蒞臨藝海音樂廳,與觀眾們同賞影片並進行了映後溝通交流。第二次在大熒幕前觀看他們演出圖像的王珮瑜感慨道:“我最大的願望就是趴在臺下看他們唱歌,而且這種一個高畫質話劇圖像的歷史紀錄電影,是尤其好的機會,讓我可以跟觀眾們朋友們趴在一同看我的表演。感覺好美妙啊!就是一定要忍到放映完結就可以歡呼叫好!”

文章標簽   搜孤救孤 趙氏孤兒 京劇搜孤救孤 搜狐救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