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千万别抬头》:以世界末日為大背景,探尋與當下時代的交互作用關係

 

做為全片看似最頹喪不羈的一個人,他看到木星的反應卻是最直接、最「近神」的,也能說在某種程度上是最真實、象徵意義最低的「看见」──他看到的是「神的旨意」與「人的终结」,造物主的迷人與可怖,他跨過一切終將吞噬的事物,直接向神對話。

世界末日片雖已是老套題材,但有別於1998年「彗星撞地球」、「世界末日」等帶有悲觀美感的英國英雄主義式世界末日片,堅信人類文明能有「集体理性」解決問題且能在精英社會階層的率領下成功「打怪」,順利完成傳統的英雄旅途敘事;20年後,現如今的世界末日片更側重於描寫通常普通人在面臨大災難時的行動困局,且充滿著了對與精英社會階層的不信任。

個相同點,就是對核心主題的叩問形式相同。

賞析影片《千万别抬头》,則以世界末日為大背景,探尋與當下時代的交互作用關係。

總之,基於以下種種,「千万别抬头」並不只是純粹用了很多時事梗來鍼砭時事罷了,而是與當下的時代性有更深刻的交互作用關係──世界末日影片未曾如此寫實到了鏡照的程度,即使世界末日未曾像那一刻般近在尺尺。

儘管我沒有宗教信仰大背景,那一刻的神聖感仍然是最觸動我的一幕。整部影片的確是因一個千載難逢的時刻而造就的,且即使在這時面世,它更有其獨一無二的鏡照象徵意義:享盡繁華的現代人在債務危機之中開始普遍思考他們的渺小與過失,開始真正體驗到人與環境的關係,自由民主與和平之脆弱,現代文明之紕漏與動搖的機率。

我看完很多「不合时宜」的經典作品,卻極少看見這種「千载难逢」的經典作品。

如果說2009年公映的「2012」是在一個盛世太平的二十世紀,將氣候問題的威脅具體呈現出在現代人眼前,從而希望引發現代人對環保的重視;「千万别抬头」則是在一個債務危機四伏的時代,將一切恐懼不利因素概念化成為一顆「彗星」的暗喻。這顆「彗星」能是氣候問題,也能是Covid禽流感,也能是其它仍未來臨的超級病原體,是內戰債務危機,是核安問題;是所有一切正在出現、我們卻視而不見、聽若未聞的東西。

片中最觸動我的一刻,倒並非開頭那最後的晚餐,也並非劇尾探測器到達的「伊甸园」;而是戴安娜的女友看見那顆將要吞噬人類文明的木星時,忽地跪下祈禱的那一剎那。

也因而,劇中的祈禱就可以是真誠謙卑,父母的團聚就可以是歷盡千帆──正如一些觀眾們那一刻的真實人生。近年有兩個團隊戰略合作打造出一個火星版的「黑盒子」,準備記錄各式各樣數據數據,留給未來的智慧體去了解人類文明怎樣逐漸邁入覆滅。暫無論這噱頭成份佔了幾分,我覺得整部片倒是挺值得放在黑盒子裡頭的,一部世界末日前一天的懺悔錄。

如果說1990到2000年的災難片大喊的是「睁开眼睛吧!」,20年後信息爆炸的今日,「千万别抬头」所叩問的已是:「为什么人们睁着眼却依然看不见?」,且瀰漫著「或许为时已晚」的終局感。

片中的結局並不更讓人不幸,換句話說,若非那個結局,整部經典作品會喪失它最核心的深度與銳利。但伏擊觀眾們、製造驚喜感大概也並非整部影片應有的原意,即使正如它所抨擊的,現代人最不缺的就是娛樂,最不缺的就是「河蟹」。

所謂的「千载难逢」,意思是我極少看見一部經典作品能與當下的時刻如此密切地互嵌、共鳴,而那個時刻又是如此特殊。過去這一年來的種種債務危機,加上已經真實存有的各式各樣可笑現像,為「平安夜」、「千万别抬头」等世界末日題材的創作帶來更多省思空間。「时势造电影」,影片的創作必定與當下的時代性有深刻的關係。

只是這結局令我想到前陣子看見錢穆的一句詩,「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

在這種的情勢下,特別身處「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亞太地區地緣政治股變動的震央,整部片的後設象徵意義已超越了純粹的經典作品創作。這時若再去用「剧本写得不够紧凑」、「谁的演技很烂」或「好不好笑」,去評價整部經典作品,都不免流於空泛,一如片中明擺著現階段的債務危機,我們卻還在關心流行歌手的八卦戀情,總有種不現實感。但仍然有許多人將該片僅僅看做一部爆米花影片,景框的內與外,多么同步而嘲諷。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喵小娛記

我看見互聯網上有一句影評人說得較好:「这是一部伪装成黑色喜剧片的纪录片」,也正只有如此之準確度,就可以寫實表達人類文明對於沉重主題無法消化的鴕鳥效應,和政商媒怎樣各謀其利、操縱民意,引致原可避免的大災難出現。

禽流感發展前景不明,內戰入侵陰影瀰漫,還有全球客運鏈的脫落與可再生能源問題,樁樁件件都開始波及我們的日常生活。跟影片相同的是,世界末日並非如木星撞火星般在兩天內出現、完結,而是數十年、數百年的情勢累積;冰凍三尺非三日之寒,更絕非三日可以消解。

物理學家即便是最先看到木星的人,終究也只是紅塵中的人。惟一在最後一刻的尊嚴與體面,是沒有如演算法預測般寂寞死去,而是維持內心深處的意志,與父母好友團聚罷了。

文章標簽   千萬別抬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