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arom》歷史紀錄土著捍衛農地的初衷 找尋自我尊重的過程

 

2021年末,華視紀實開啟了一連串的記錄片,呈現出臺灣地區在各式各樣層面上的真實,和各類看法上的透視。即使歷經了禽流感的衝擊,但創作的步伐沒有停歇,迎向歲末前夕,華視紀實再次出發,藉由8部紀實續集與6部精選影片,囊括人文刻畫、心靈哲思、配角尊重、原民文化、科學時事等多元議題,敢於突破既

有框架,引領更寬闊的思索。1月28近日,每週日早間九點,華視+同步開賣,敬邀我們一起來照亮華視紀實無須包裝的獨有動能,品位續集帶來的啟發和敬佩。

劇名《Mararom》為排灣族語「鄉愁」之意,以花蓮原民歌手巴奈庫穗在二二八森林公園裡長達六年的土著農地抗爭該事件,與夏威夷當地土著示威在茂納凱亞山(mauna kea)修建天文臺的行動作為故事情節開端,探尋抗爭者們為什麼願意犧牲時間和精力,在艱難的環境中堅定信念、義無反顧,只為的是向大眾宣告友善農地、捍衛山海的軸心經營理念,《Mararom》編劇阿洛則表示:「阿美族的耆老曾告訴我,人的存在是因為自然界的憐憫,對於大自然應該心存敬畏與感謝。」她更進一步說明,不譴責科學的進步與經濟發展,只是農地被過分研發,毀壞大自然生態及人類文明生存環境,若山林和海洋皆有心靈,必須跟人一樣有生存的基本權利。

《Mararom》一片除了圖像紀實,並交疊三個虛構的人物故事情節,一是因土著身分被迫離婚、對人文的尊重而免於自我否定的女子,和離鄉背井努力奮鬥、時不時憶及部族童年生活,與都市格格不入的男子,闡釋關於「都市原住民」身分的自我對立與武裝衝突。而當土著長期定居衛星城而遺忘先祖的傳統人文,一旦邂逅小時候記憶又被喚起,此種脫落又破碎的鄉愁,讓阿洛感性地說:「當你與祖先、與自然的靈性終於再度相遇,你會因為重逢而喜悅,也會因為思念而哀傷。」

將要於本週五(2022/1/21)早間10點,華視播出的華視紀《Mararom》,由來自屏東馬太鞍部族排灣族的阿洛編劇主演。身兼音樂創作人、女歌手與電視節目製作人的雙重身分,同時也是現代文學教授的阿洛,長期關注土著人文、農地抗爭等議題,該經典作品首度挑戰新創方式,融合圖像紀實與虛構人物的故事情節表演,以模糊不清、抽象化、疊影等特殊敘事表現手法,呈現出土著對於自我尊重的對立與武裝衝突。

《Mararom》十分鐘搶先看

阿洛也透漏,自幼曾因上哲學思想臺語帶著第二語言腔調及土著身分而遭受老師欺凌,只好在戶口調查表中故意填寫和絕大多數老師完全相同的出生地「福建」,而非屏東,當時為的是不敢和自己不一樣而捨棄土著身分,成年後也慢慢遺忘排灣族語怎麼說了,阿洛直言:「『找自己』是永恆的課題,『做自己』並不是容易的事。」因難以與自小照料到大、最親近的爺爺用第二語言道別,受到非常大沖擊的阿洛,諾言要把第二語言學回去,並以第二語言創作曲目、為土著人文尊重與找尋製作圖像創作,希望藉由《Mararom》整部經典作品,以文明的視角、柔情和平的形式,讓大眾認識最幸福的土著人文。

文章標簽   Marar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