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紅心,永不褪色 ——觀影片《焦裕禄》有感

 

焦裕祿忘我地工作,讓他的病況不斷轉差,逝世前他留下遺願:“把我運往蘭考,埋在沙堆上。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在他心靈中止的一剎那,他還想著黨交予他的任務沒有順利完成,惋惜蘭考的災害沒有徹底解決。他讓兒子採來一束麥穗放在他的枕邊,讓他一直聞著麥香離開。這就是一名剛強的共產黨員臨死前的遺言,把最後的寄託、最後的遺願都融入所走過的每一寸農地上,留給世人悲壯的一幕。

觀影時,我的思緒經常被電影中焦裕祿下基層、訪民情、賑災救濟老百姓、雨夜抗洪搶險、治沙種梧桐、帶病堅持工作等動人的鏡頭所敬佩,時而熱血澎湃,時而熱淚盈眶。

焦裕祿那個名字,彰顯了一種崇高而不朽的思想:為人民服務思想,無私奉獻思想,艱苦創業思想。他向每一個黨員幹部發出忠告:永遠要做一個為人民鞠躬盡瘁的公僕。焦裕祿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只有時時把人民疾苦放在心上,以人民開心不開心,人民應允不應允,人民滿意不滿意,人民贊同不贊同做為想問題、辦事情的出發點,人民才會擁護你、支持你。焦裕祿的親民愛民、艱苦創業、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產品品質在人民廣大群眾內心深處樹立起一處堅不可摧的思想豐碑。

焦裕祿安葬那兩天,蘭考的現代人把紅布掛在樹葉上,臨街坐滿了向他送行的老百姓,現代人都披麻戴孝,像送別家人一樣一路為他送行。在蘭考縣工作的475天裡,焦裕祿獲得了百姓的支持和敬重。在他的喪禮上,數千廣大群眾悲憤地哭喊道:“千萬別埋焦第一書記。”

電影中,焦裕祿趕赴蘭考縣委書記報到時,衣著樸素,輕車簡從。他一路徒步,看見一大群飢餓的小孩時,掏出了他們攜帶的全數乾糧;第二次出席縣委書記全體會議時,他提議與會同志先到蘭考汽車站看看,當看見鵝毛大雪中靜靜等待的流民氣憤的表情和火車來臨時流民爭先恐後逃出家園的情景時,眾人被深深地震撼;聽說中央政府的救濟糧沒有及時派發時,他震怒了;獲知養牛老人家被牛角撞倒,心靈垂危之際想見他另一面時,他不顧他們已經被病魔煎熬的極為脆弱的身軀,晚上冒雨前來探視;在他夫妻倆仍未溫飽的情況下,用他們本不富足的總收入捐助更須要幫助的窮苦老百姓;面對雙目失明的老人家,焦裕祿同志深情地講出,“我是你們的女兒”。

電影最讓我敬佩的那一幕是:家裡僅餘一點錢了,丈夫原先應允給小孩做一頓紅燒肉吃,可焦裕祿卻說把錢贈送給了自己,無法買肉了。吃晚飯時,小女兒抽搐著把小麥窩頭扔到地上,叫著要吃肉。他一怒之下打了小孩,讓他把窩頭拾起來,並耐心地告訴小孩有窩頭吃就很不錯了,多少人還在忍飢挨餓連窩頭都吃不上,一番語重心長的教導讓小孩知道了糧食的珍貴,含淚抽泣著應允再也不扔糧食了。在焦裕祿生病中晚期不得不住院治療時,小女兒走進他的床前,抽噎著說:“爸,我再也不吃紅燒肉了,我如果媽媽,嗚……”看著小孩那瘦弱單薄的身子,焦裕祿的心裡一陣陣酸楚,他仁慈地撫摩著兒子的頭:“唉,傻小孩……”兩個直觀的字,道出了他內心深處的氣憤和對小孩的憐愛,這是一個對小孩有內疚的母親心底的嘆息。看見這兒,我不由得再度潸然淚下。

影片《焦裕禄》於2021年11月1日重回影片院。提起焦裕祿我們都曉得,他同蘭考縣全區黨員幹部和廣大群眾一同,與深重的自然災害進行頑強鬥爭,努力發生改變蘭考面貌,率領老百姓走向了新生活。整部由李雪健執導的影片版《焦裕禄》公映於1990年,2021年重回影片院後,我也重溫了整部影片,重新體會了焦裕祿在蘭考抗風沙的艱苦創業歷程,也再一次被他的精神鼓舞。

現如今,焦裕祿返回我們已經57年了,但他卻仍然鮮活生動,永葆青春,深深地紮根在我們的靈魂中、血脈中。他的事蹟和以他名字命名的思想跨越時空,歷久彌新,感召、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忘我工作、無私奉獻。(韓瑜)

1965年,42歲的焦裕祿匆忙地離開了人世,離開了他的父母,離開了他為之努力奮鬥的蘭考縣和那兒的人民。

為鎖住肆虐蘭考的風沙,他忍著病痛的煎熬在已經無法騎腳踏車的情形下,率領本報訊,一路推著腳踏車調查風沙的起因,在淮河故道的沙丘上,劇烈的痙攣讓他滑下了沙丘,但他沒有退縮,忍痛堅持工作;獲知泡桐樹能在當地惡劣的環境下生長,對改善氣候環境有關鍵作用時,他親自到苗圃瞭解情形,部署植樹防沙工程建設,並親手在沙丘上種下一棵泡桐;在苗圃工作的惟一的中學生要返回蘭考返城時,他抓起一把蘭考的淤泥,忍著痙攣,跌跌撞撞跑到汽車站為他送別,沒有責備和抨擊,只是交待中學生回城後千萬別忘掉曾經生活過的這片農地,把蘭考的淤泥做一下化驗分析,為發生改變蘭考的生態環境提供更多科學依據;為化解冬季水患,他在山洪時節,率領幹部群眾,頂風冒雨查看水情,在看見村幹部面對災害一籌莫展、垂頭喪氣時,他一句一句的肺腑之言,引起了我們戰天鬥地的豪情。

文章標簽   焦裕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