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退的韓寒,茫然的青年

 

即使如此,韓寒的努力仍然是可敬的。至少,他和他筆下的小城青年衝破了集體的幻覺,高聲提醒我們“母親”形像的虛無縹緲。而同時代的郭敬明,從始至終沒能從幻夢中清醒過來——《小时代》的孩子們享有的一切,無一不來自對“母親”個人財產的承繼。

在韓寒的成名作《后会无期》中,一直支撐主角並給與他心靈象徵意義的,就是他遇難的母親所象徵的“自由的希臘神話”。但在影片的旅程中,他了解到的真相是:當年出海遇難的母親,只是找個藉口去了別的男人身旁;而母親的死,也和自由的大海無關,只是最庸俗地死在了床邊。

只好,我們看見了《四海》裡很徹底的反最高潮、反故事情節。每當我們指出主角將要迎來幸運女神的眷顧時,就會遭遇當頭一擊;每當我們覺得主角有可能憑藉著他們的努力實現人生逆轉時,就會被編劇潑一盆涼水。

影片中的“母親”非但不能給女兒提供更多指引和幫助,反倒成為諷刺和嘲弄的對象,這恰恰是韓寒影片面臨的一大困局——“母親”形像的崩落,意味著小城青年的茫然和彷徨或許無藥可解,即使自己根本難以找出可供自學和仿效的對象。換句話說,圖像文檔也難以為觀眾們提供更多確認的“象徵意義”。

很多觀眾們指出,影片裡悲情的結局,和新年檔喜慶祥和的總體氛圍不符。該片後半部份和前半部份在感情基調上的非常大落差,更為深了這一觀感。而故事情節的轉捩點,就在於於沈騰飾演的母親吳仁騰的離場。

我們能將此視作小城青年思想困局的暗喻。社會生活的變遷,讓他們無力抵抗,《四海》中的吳仁耀和周歡頌步入大城市,就迷失了自己,甚至連飯店的房卡都不能用,而且留給他們的路就只剩下了“諷刺”。

或許,韓寒在下一部影片必須嘗試的是,直面小城青年的困局,不再懼怕講訴光榮與夢想、莊重與崇高。

初審|李玲

而且眼下最緊要的問題是,怎樣去直視嚴肅、深沉的人性世界,怎樣正面地講訴現實生活世界。假如“母親”已經無法為青年提供更多有價值的象徵意義,那么象徵意義就該由青年他們去找尋。當週歡頌感嘆大城市裡的風和家鄉的風完全不一樣時,編劇已經看見了這一目標。

由於“母親”甚或祖輩們的人文烏托邦爭相潰退,青年們流離失所但又不願意放棄反抗,而且這就成了韓寒寂寞的反抗,成了他的“人文游擊戰爭”。由此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韓寒的影片總是在悲劇和戲劇之間反覆轉換——他從來不願意向我們提供更多這種確認的象徵意義。但是,韓寒的“諷刺”終究是單薄的,生活並非俏皮話。解構一切、婉拒一切之後,韓寒的影片文檔裡,還剩下些什么?

編輯|唐嘉洋

《四海》的豆瓣打分僅為5.5分

影片《后会无期》片花

有趣的是,即使年齡的快速增長或人生經歷的多樣,韓寒在隨即的影片中,漸漸發生改變了對“母親”形像的敵視立場。在《乘风破浪》裡,主角瞭解到母親年輕時也曾是一個有熱血、有理想的青年;在《飞驰人生》裡,主角索性成了“母親”,追逐從前未竟的夢想。

《四海》是韓寒的第二部影片,也是他的第二次“滑鐵盧”。講的還是小城青年,走的還是文藝路線,用的還是金句格言,怎么到了這一回,影片的電影票房和口碑均不理想呢?

影片《飞驰人生》片花

影片《四海》吳仁騰(右)

從抵抗到理解,從和解再到反感,韓寒在影片中對“母親”的立場愈來愈柔情,但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即使“母親”所意指的確認性愈來愈顯得可疑,青年一代也只能以愈來愈不確認的姿態遊弋。

文|李勤餘

“母親”形像的崩落,意味著小城青年的茫然和彷徨或許無藥可解,即使自己根本難以找出可供自學和仿效的對象。換句話說,圖像文檔也難以為觀眾們提供更多確認的“象徵意義”。

吳仁騰初登場時放蕩不羈、灑脫自由的形像,但是編劇故意營造的幻覺,很快,他就顯示出落魄、無力的另一面。接了翻譯的工作,卻鬧出了一個大笑話,吳仁騰在告訴女兒吳仁耀“千萬別活成我那個模樣”後,黯然離開了主角所在的島嶼。

這構成了實際上的“思想弒父”——影片中主角必須要靠他們去找尋人生之路,而“母親”只是空虛、無象徵意義的存有。

複審|唐嘉洋

終審|黃菲

文章標簽   乘風破浪 飛馳人生 小時代 四海 後會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