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獎”短篇小說家魯敏短篇小說《奔月》將被影視製作化

 

《奔月》是魯敏2017年出版發行的短篇小說,故事情節從兩輛駛往梵樂山的旅遊觀光大巴車的不幸墜崖展開。小六在那場交通事故中消亡了,生不見人死不見屍,只留下散落滿地的物品。妻子賀西北不願堅信她已死,開始找尋她的下落,卻慢慢揭開了小六隱藏在溫馴外貌下乖張不羈的雙重面目。與此同時,小六以無名之軀走進了完全陌生的小鎮烏鵲,開始了異境裡的新生活,遭受各式各樣沉淪起伏,市場預期中的自由卻仍未發生,雙重身分再度疊加,荒謬中顯現出人性的詭譎雲圖……一個小六不在場,一個小六在場;一個小六是舊我,一個小六是新我,故事情節就在這三個時空中交替上演。

紅星新聞記者 邱峻峰

要說去年最火的電視劇,首推由梁曉聲獲魯迅文學獎的同名短篇小說翻拍的《人世间》,劇版播映後大獲成功。

今(14)日,紅星新聞記者獲悉,當年和梁曉聲簽約《人世间》影視製作改編權的上海一未人文,又簽約了茅盾文學獎、人民文學獎得獎作者魯敏的都市男性經典作品《奔月》的影視製作全著作權。據瞭解,短篇小說《奔月》既有對溫暖衷心生活的想像力,也融入了驚悚,更有對男性追求“本我”、自身價值的深入探討。

對於《奔月》的主題,知名評論家者、中國作協第一書記處第一書記李敬澤評論家說,“奔月”那個詞本身既涵蓋著逃出,即使逃出中涵蓋希望的向度——嫦娥想逃出庸常的生活,結果卻又是“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在這種一個遠古的希臘神話中,就涵蓋著對於人類文明的一些根本情境的表達、那種希望和恐懼,那種人在希望和恐懼之間的折騰——而且《奔月》直白地表達了現代現代人的狀態,它有如一面鏡子,也是照著我們、照著我們所有內在的這些焦慮,這些不甘心,這些在深夜裡或是每晚早上起來突然而生的倦怠感,突然而生的對生活深深地的厭煩,以及我們要為此所做的鬧騰、所做的折騰,為此進行的歷險。

簽約《奔月》的影視製作全著作權,是出品方繼《人世间》火災後的最新動作。上海一未人文創辦人、《人世间》監製吳鳳未介紹,《奔月》從男性視角出發,在逃出舊環境、奔向烏托邦的一次自我宿命的探索,從人道主義態度出發,較為深刻地分析社會現像,冷靜求實表現了男性的叛變與意識覺醒,顯示出人性的多面性,和尋求自由所付出的代價。最後在茫然中找尋的自由又陷於下一個同樣的循環時,為整個自然主義的故事情節穿上了荒謬的美感。

編輯 段雪瑩

文章標簽   奔月 人世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