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崢們托起北京電影圈

 

在那個階段,張嘉譯與徐崢造成了一次交集。

但這無關緊要。關鍵的是,郭敬明過上了夢想中的生活,在他們的北京大宅裡,把他們的人生過成了《小时代》。

香港迴歸的獻禮影片《鸦片战争》由嘉禾投資,謝晉主演

《夜·店》是一部小效率荒誕影片,以北京晚上一間超市為故事情節發生地。執導中除了張嘉譯,還有一名是從東方湖南衛視選秀出來的喬任梁,他也是北京外地人。

澳門影人對北京總是偏愛有加。多年前,參演過《上海滩》的張家輝談到這一點,提及一個關鍵其原因:TVB 老闆娘邵逸夫就是北京人,而且澳門電影等只好一大撥老北京電影人來經營。

《孽债》片花

《十三邀》其中一期專訪徐崢,面對許知遠遞出的「理想向现实低头」如果鋒,徐崢從來不接招。有條彈幕評價:一副精巧利己主義者的嘴臉。

但這還不夠。

上世紀八八十年代,「京圈」影視劇的崛起有四個要素,內容生產+網絡平臺+資本。內容生產是首要任務。

封面圖 | 《我不是药神》片花

《蜗居》整部尺度很大、爭論很大的經典作品,投資方就是尚世影業,播映網絡平臺也在東方湖南衛視,後來,張嘉譯相繼參演東方湖南衛視的《浮沉》《悬崖》《心术》《一仆二主》,收視率都不錯,成為尚世影業的頭牌,也難怪他把北京當福地。

這一身分的便捷之處在於,直抵戲眼。在金錢面前許多問題迎刃而解,但隨之而來的是與錢相關的困局:自身利益與倫理的選擇,金錢和情感的抉擇。這類主題正中都市人恐懼下懷:錢並非萬能的,但沒錢又萬萬不能。

徐崢愈來愈像北京影視製作新勢力的代言人了。

《泰囧》之後,徐崢經歷過另一個轉折。

不曉得馮小剛會不能在心底默唸《甲方乙方》裡那句對白:

北京話幽默,上海話壓根聽不懂,這是北京影視製作作品傳播上的天然競爭優勢。但歸根結底,上海的影視製作事業還是輸在了內容創作上,中國第四代編劇也都集中在南方。上海缺人。

北京求賢若渴。

編審|陳潤江 高級顧問|王淑琪

《三十而已》裡王漫妮住的河濱大廈,是北京網紅打卡地

宋思明的飾演者張嘉譯是陝西人。但北京人民有多愛他呢?他是獲北京白玉蘭獎提名最少的女演員,總共四次。張嘉譯數次非常感謝過北京:「上海才是我的福地」「每次来到上海,其实我就是回家了。」

「根植在自己的土壤里」

假如做個統計數據,不難發現徐崢的從影職業生涯裡飾演最少的配角類別就是生意人、小老闆,但是許多以北京為大背景衛星城。如果有機會,他都會在他們的經典作品裡飈幾句北京話。

文章標簽   孽債 浮沉 一僕二主 蝸居 上海灘 夜·店 心術 鴉片戰爭 小時代 甲方乙方 十三邀 我不是藥神 三十而已 懸崖 泰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