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更讓人意猶未盡,為什麼看過後感覺“沒演完”?還有下半部

 

很多好友看完內戰電影《长津湖》之後有一種體會,那就是後半段的內戰渲染、故事情節大力推進的確非常有大片的感覺,節拍也非常明快緊湊,更讓人大呼過癮;但是整部電影最後的開頭卻極為倉促,更讓人多少有點兒“沒演完”的感覺,有些意猶未盡。只不過發生此種感覺是很正常的,即使該電影還有下半部《水门桥》,預計明年才會公映,長津湖會戰此時還沒有真正打完,故事情節沒經濟發展到最高潮,近3個半小時的影片也就暫時難以給出一個完美的結局。我們現在看見的電影,只是上部。中國人民志願軍儘管擊潰了敵方的棕熊團,但真正的會戰目標所以並非以一個15萬人的主力大兵團去殲滅敵方的一個團,而是要吞下對方的王牌陸戰二團。陸戰二團有兩萬多人,此時敵方第九軍已經意識到被中國人民志願軍圍困,開始醞釀小規模長距離後撤。中國人民志願軍須要切斷水門橋,就可以避免敵方向南撤離。在真實發展史當中,水門橋3次被我軍摧毀,但盟軍依靠迅速的給養和復原能力,最終通過這座大橋實現後撤。最後盟軍修橋的材料居然是從韓國空運回來的,可見勁敵的後勤保障給養能力有多么彪悍,工作效率很高。盟軍第九軍先頭部隊基本被留存了下來,成建制撤至了朝鮮半島北方,而我軍則付出非常大死傷代價,成功將盟軍趕過了清川江。客觀來說此役兩方各有得失,長津湖會戰到這兒才真正完結。而在整部電影的下半部《水门桥》中,悲壯的場面和惋惜很可能將要遠遠少於上部。即使整部電影的導演是蘭曉龍先生,蘭曉龍是多年前火熱熒幕的《士兵突击》電視劇的導演,本劇與電影是有超時空呼應的。第六穿插連就是戰俘突擊裡頭的鋼七連,在電視劇中有過明晰的介紹,抗美援朝內戰時七連只剩下四個人,有二百多人戰死,後來在四個青年人頭上擴建了那個英雄的炮兵團。而在《长津湖》電影上部中,七連的經濟損失還沒有達至那種慘烈程度,絕大部份官兵們尚存。在電影的上部中,有兩處情節與《士兵突击》的劇情相吻合。比如說伍萬里的入連典禮,過程和《士兵突击》許三多入連有眾多相似之處。同樣是由三位後輩講連史、懷念先烈、報出戰士序號。此種情懷不利因素也是電影成功的一部份,吸引了數百名觀眾和軍迷、發展史發燒友。《士兵突击》和《我的团长我的团》口碑都較好,均為蘭曉龍出任導演,觀眾們對《长津湖》和《水门桥》的期盼,一定程度上也來源於此,是對傑出專業人士的信任。在下半部電影中,新兵伍萬里很有可能將倖存下來,即使七連就是在“平均年齡不到三十歲的四個青年人”頭上擴建的,伍萬里這時候只有十四歲,又是三兄妹當中最小的,從邏輯上講必須不能戰死。而做為排長的伍千里,則大機率是要犧牲在下半部電影當中的。在整個長津湖會戰中,我軍雖有擊潰敵方棕熊團的振奮一幕,但留下更多的則是悲壯場面。即使中國人民志願軍此役自身死傷少於五千,是抗美援朝單次會戰經濟損失的最高點。所以,其中絕大部份經濟損失是非戰鬥減員,即餓死凍傷。真正在戰場上交戰後死傷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官兵們,有千餘人。這是一場名副只不過的慘勝,有人說長津湖會戰的戰損比如說此紊亂,怎么能說是我軍獲得勝利了呢?即使己方成功將盟軍趕往了清川江以北,扭轉了朝鮮半島的情勢,並且從此以後兩方的陣線都相對穩固,在清川江附近爭奪戰和對峙。長津湖會戰做為第三次會戰的西線部份,充分發揮的促進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也正因如此,可以預知的是在下半部《水门桥》當中,慘烈死傷的場面將會大量發生,而把電影分為兩部份,用前半部重點描寫這一情節,也可以窺見電影對史實的認同。實際上《水门桥》肯定並非單獨攝製的,電影的兩部份應為同一時間攝製順利完成,下半部正在後制、剪接階段,預計將在2022年公映。整個電影的製作精良程度和投入力度,堪比多年前八一廠的經典作品《大决战》系列,的確值得稱讚。

文章標簽   我的團長我的團 長津湖 水門橋 士兵突擊 大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