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居》片段感想:面對家人過世或非常大失利,我們什麼樣踏進哀傷?

 

面對突如其來的不幸,馮曉琴和顧磊的父母都傻了,自己好長時間才反應回來,陷於了非常大的悲傷之中。過了很久,才接受顧磊逝世的現實。特別是做為男主角的馮曉琴,給了她許多細節攝影機。在那個過程中,馮曉琴的一連串反應也很貼合現實生活。

導致顧磊逝世的最直接的其原因是馮曉琴,而且顧家人都怨她,顧磊的爺爺直接把馮曉琴砸毀,並當著眾人訓斥她。顧家的人在悲憤中互相寬慰,卻把馮曉琴孤立在外。馮曉琴也恨,她恨顧清俞離間他們的婚姻關係,的話她不能氣得離家出走。她恨鄰居們在公共樓道里放地板,的話顧磊不能死。他們都指出自己的是對的,他們的憤慨也是理所應當的。

馮曉琴之後最大的心願是希望能夠在北京有一套真正屬於自己的新房子,她和顧磊的對立也是由此引起。顧磊過世後,她哭著說,自己寧可什么都千萬別,只是希望顧磊活過來,他們還像以前一樣生活。

對每一人而言,不論是家人過世還是重大喪失,都是更讓人難以接受的事情。而絕大部分人都能順利走過那個階段,與現實生活和解。但是極少數人會陷在前四個階段裡,循環往復地感受到喪失的痛苦,甚至無法正常生活。面對殘暴的現實生活,瞭解這五個階段及各階段的心理和行為表現,是幫助他們和協助別人療傷止痛的重要一步。

第六階段:接受。這是悲憤的最後一個階段,那個這時候現代人不得不宣稱他們的束手無策,只好選擇放手,最後接受事實。同時也意識到,生活須要繼續,他們一定要振作起來,開始有了動力系統。

本文由“郭利方心理工作室”原創,熱烈歡迎關注、點贊、評論家,該文婉拒轉載。

馮曉琴很快從失望中走了出來,她開始像往常一樣買菜、洗衣服、做家務,照料一家老小的生活。後來還接受自己的建議,找了一份送外賣的工作,儘管很艱辛,也會受些委屈,但是她成功踏進了痛苦,堅強面對現實,堅強前進。

Elisabeth Kubler-Ross 教授是一名比利時社會學家,她在1960年科學研究疑難雜症中晚期患者時發現每一患者都要經過一個傷痛週期,並進行了總結。她指出,現代人在臨終前或是面臨重大損失時,內心深處的哀傷一般來說會經歷四個較為顯著的階段:①駁斥(失落) DENIAL ② 憤慨 ANGER ③ 磋商(茫然) BARGAINING ④ 失望(消極) DEPRESSION ⑤接受 ACCEPTANCE

面對意外,我們會悲憤,但我們也要學會從陰影中走出來,珍視當下,好好生活。或許這么做,才是對喪失最好的告慰。

第二階段:駁斥。在那個階段,現代人不敢相信已經出現的事情,他們企圖告訴自己:“不可能將!這並非嗎!”就算事實就在眼前,他們也婉拒宣稱,難以面對。常用的反應是憤慨、呼吸急促、舌頭緊繃、四肢無力、和喪失胃口等。

第四階段:失望。當現代人發現不論怎么做怎么說,事情都難以發生改變時,也就意味著交涉失利,這時會陷於消沉和恐懼。這也是現代人經歷喪失所難以逃避的一個階段,也是很艱困的一個階段,有的人可能將兩個月甚至一兩年都難以走出來。

第一階段:憤慨。現代人之所以憤慨,還是即使難以接受事實,許多人會藉以找尋替罪羊,他們不停地問:“為什么會是這種?是什么其原因引致的?必須怪誰?”他們恨自己的束手無策,恨自己沒有先見之明,恨與這件事相關的人和物。

第二階段:磋商。也稱交涉、討價還價、講條件等。到了那個階段,現代人的氣力被耗用得差不多了,甚至還很多茫然。自己懇求、禱告,願意傾其所有,只為換取事情的發生改變。自己希望時光能倒流,希望一切返回從前。

在電視劇《心居》中,馮曉琴和顧磊鬧了對立,她一怒之下想要離家出走。顧磊去追馮曉琴,兩人在推拉的過程中,顧磊不小心滾下樓梯,撞到放到樓梯間的地板上,當場傷重。

而且,當馮曉琴親眼目睹顧磊傷重的這時候,她瞪大了雙眼看著地上的顧磊,一臉的憤慨和難以置信,她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實,她無法接受。海清把那個情緒細節演繹得很到位,變得更真實。

在處理完顧磊的喪事之後,馮曉琴有一兩年就處於此種情緒當中。她的生活或許喪失了目標和象徵意義,對一切都沒有興趣,整日趴在臥室裡發呆和流淚,整個人有如石頭通常。顧磊的父母也是如此,除了悲傷傷心,不曉得該做什么。

文章標簽   心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