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之《2012》,《后天》差在哪裡?

 

能說,到目前為止“世界末日”片類別已經拍得七七八八了。氣候災變類,外星人侵略類,隕石撞擊類,人類文明作死類……

但,海流的發生改變會不能帶來影片中的負面影響?個人感覺是誇大了,所以,我不懂。同學也沒給我們補補課。

《地球停转之日》則是5.3分。儘管是2008年公映,但是故事情節模式技術創新度不高,甚至要比2004年的《后天》要更古板。個人感覺那個打分是適宜的。

在豆瓣上《2012》的打分是7.9分,以0.1分的差距沒有攀上8分這一社會階層。無論如何,我覺得很多可憐,即便我還是挺討厭整部片子的。

前半段裡,生物學家母親為的是挽回人類文明,兢兢業業,24半小時不休息也要量出數學模型。但是後半段裡,這么關鍵的一名人物,他居然退場了,跑去救女兒了。

敢情我就是這種對待我的生物學家的?或是啊人性化管理工作吧,較之上千萬人的生亡,母親救女兒所以更關鍵。

在《2012》裡,小說家男主也回頭對他們的前夫、兒女及前夫女友進行了“懸崖旁邊的搜救”。但是這是相同的。《2012》裡小說家男主是一位小說家,一位普通人,一個駕駛員。但是《后天》裡,這位母親是首家發現天氣情況異常,冰原再臨的人。是科學研究古代預報的權威,且握有關鍵資料的人。

《后天》的8.2分,我覺得是高了。即便拋去特技等等中後期效果,單從故事情節而言,《后天》都遠不如《2012》。所以,這都是個人感覺。

較之前半段,後半段很顯著地成了一部囉嗦言情劇。

《2012》毫無爭論地排在第二,接著是《后天》,最後是《地球停转之日》,個人感覺很顯著,基本沒什么爭論。但是上豆瓣查查,哇,《地球停转之日》即使了,但是《2012》和《后天》的打分怎么和我感覺的到回來了。

無論如何,《2012》裡的生物學家給人的感覺是,他一直在為抗擊世界末日該事件而忙上忙下。

只不過,個人覺得《后天》裡生物學家母親沒有去紐約市挽救女兒,而選擇留下來指揮那場人類文明和氣候的混戰。混戰過後,女兒知道母親的工作,瞭解到母親為科學,為人類文明奉獻的思想。最後達成諒解,這種寫必須會很好。

科學男主:“跟XXX”,

先說《后天》。

《后天》的後半段不錯,初中這時候同學給我們放過,當時只放了後半段,這些狂風,冷氣團看得我很過癮。正好那時在學海流,大家就很高興地探討起“北大西洋暖流”“拉布拉多寒流”還有海流的構成,海流的負面影響等等。也算熱鬧一會兒。

影片是虛構的,但是其虛構必須合乎一定的邏輯,在一定的框架之下虛構。而要滿足邏輯,最好的方式當屬讓配角一直依照他的人設行動。

萬一在兩個世紀末後,自己之中誰的方式啊用得上呢。

在那些模式之下,人類文明的應對方式多種多樣。各位編劇就似的火星的總司令一樣,絞盡腦汁地為各式各樣“世界末日”進行預演,好給我們後代子孫提供更多實戰經驗。在這兒,我們必須非常感謝對自己說一聲“多謝”。

這叫什么,叫別讓專業人才給跑了,叫專業的事情交予專業的人去做。

儘管胖胖的政治要員一直跟男主吵吵合合。但是在科學上一事,政治要員可一直緊緊殺掉男主這根稻草。沒有說,“哦,造航天器避難就好了是吧。那我們曉得了,你回來能了,沒你事了”。

《2012》裡,小說家男主一直在努力挽救全家+情敵,科學男主則努力用科學的力量來預測大災難的出現,化解科學問題。假如小說家男主跑去科學研究科學,或是科學男主跑去挽救他們的母親和好友。那么給人的感覺就會莫名其妙。

如果說那位生物學家在獲知他們母親的位置後,忙著吵要派人去接他們的母親,或獲知好友全家落單後,開飛機去把好友接回來的話。那《2012》也能把知名度得吐血。

放暑假三天,觀影兩部——《后天》、《2012》、《地球停转之日》。

文章標簽   地球停轉之日 2012 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