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描寫男性經歷 TIDF回探1990二十世紀臺灣地區男性私影片

 

1990二十世紀,隨著攝製器材日漸方便快捷、大學開辦相關係所,臺灣地區開始發生愈來愈多將攝影機轉向自身或身旁家人的個人記錄片。本單元以回顧性的視角,精選其中具代表性的13部男性創作,更列入音樂家吳梓安策畫的「從汝浮波瀾:台灣女性實驗電影切片」子單元,收錄8部男性實驗影片經典作品,呈現出男性實戰經驗在相同創作方式下的多元展現出。

臺灣地區國際記錄片電影節(TIDF)常設單元「台灣切片」,去年以「真實的呢喃:1990s以降的女性私電影」為題,關注在主流敘事傳統下曾被壓抑、忽視的男性視角,並進一步深入探討男性主義「個人的即政治的」概念於記錄片中的實踐。選映經典作品皆自個人心靈故事情節出發,聚焦皮膚、情愛、家庭關係與成長實戰經驗,深刻描寫男性所面對的真實世界,更顯影出內部結構加諸在男性頭上的種種框架。

其中曾文珍的「我的回家作業」(1998),攝製因烏腳病而不良於行、深居簡出的父親,在親暱的閒談交流間,呈現出父親的居家日常與成長記憶,自男性視角檢視家庭關係。而黃惠偵的知名經典作品「日常對話」(2016)則展現出了另一種疏遠的母子關係,編劇透過攝製企圖開啟對話、重新理解父親,闡明家庭痕跡的同時,亦碰觸老年同志、家庭暴力等複雜議題。

為多樣本單元的有關討論,影片節前夕除放映以外,還將除此之外舉辦一場專題講座與延展座談。5月8日的「無事不呢喃:女性創作與私紀錄片」專題講座,由國家影視聽中心執行長王君琦主持,邀請曾文珍、許慧如與黃惠偵編劇對談,一起深入探討男性創作與私記錄片之間的種種取得聯繫。「從汝浮波瀾:台灣女性實驗電影切片」延展座談則將於5月14日的放映後舉辦,策展人吳梓安與曾莉珺、徐璐、許岑竹編劇,將尤其聚焦分享臺灣地區男性實驗影片創作的脈絡大背景。

文章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