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幼兒不愛看幼兒片?

 

暑期檔影片市場熱鬧非凡,但這份熱鬧卻不屬於國產幼兒片。幼兒片(非動畫影片)在影片院的排片表上仍然表現慘淡。這在業界絕非祕密,長期以來,幼兒影片和少數民族題材影片、京劇影片、農村題材影片一道屬於弱勢影片題材,在非常大的影片市場蛋糕中,處在陪襯話語權。

我們再看一看中國電影華表獎傑出少幼兒牛導演獎的情形。中國電影童牛獎從2005年劃入中國電影華表獎,從2007年以來的4屆華表獎,共評選活動出14部獲童牛獎的傑出影片。

綜合下來,6部電影中,除了《宝葫芦的秘密》和《乌珠穆沁的孩子》以外,其它4部電影或許都能歸咎於苦痛敘事。這不由得讓我想起最近以707分考進清華的男生寫的“非常感謝貧困”的該文:“雖然它窄小了我的視野,打傷了我的自尊心,甚至間接偷走了至親的心靈,但我仍想說,謝謝你,貧困。”那些影片動人、勵志,深具基礎教育象徵意義,值得孩子們觀看。但是與否離孩子們的生活很多相距呢?

國產幼兒片究竟出了什么問題,不受孩子們的待見。好奇心驅使下,我查詢了三個最權威的電影獎近十多年的得獎名單——中國電影華表獎傑出少幼兒牛導演獎和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幼兒片。眾所周知,這三個大獎是中國電影幼兒片的最低獎,某種意義上代表著幼兒片的最低水平,能看做國產幼兒片的晴雨表。

歷數這14部電影,《全城高考》和《青春派》嚴格說來必須算不上兒童片,歸入青春題材電影或許更加最合適。剩下的12部電影,我指出,其中有6部屬於後面說的苦痛敘事。(《网络少年》《隐形的翅膀》《两个人的教室》《走路上学》《我们天上见》《我的影子在奔跑》)

電影必須反映現實生活,必須直面社會問題,但是反映苦痛的幼兒影片所佔的比率是不是很多高了呢?那個苦痛敘事的比率(2004年以來金雞獎的66%,2007年以來華表獎的50%)是不是在以成人居多的電影中也難以達到呢?如此比率的苦痛類影片,能夠提起孩子們對幼兒電影的興趣嗎?

孔子說,禮失求諸野。攝製兒童片的大人,也許也該聽聽做為觀眾們的孩子們的意見。

文|郭超

前一兩年,有專家表示,熒幕的友情倫理劇步入了“三破一苦”(指破碎家庭、破碎感情、破碎婚姻關係和家庭苦痛題材)的怪圈。我們的兒童片嗎在這種意義上也陷於了偏愛這種苦痛敘事的怪圈呢?

文章標簽   隱形的翅膀 網絡少年 烏珠穆沁的孩子 兩個人的教室 我的影子在奔跑 全城高考 我們天上見 走路上學 青春派 寶葫蘆的祕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