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搖晃晃的世間,一名才華橫溢的腦癱女,釀製出一罈催人淚下的酒

 

餘秀華太單純鮮活了,潑辣熱誠得像一盆開水,恨不得從大屏幕裡潑出來。辦完再婚後的攀談及攙扶走夜路的故事情節挺感人的,沒了婚姻關係束縛的三個人反倒親近了好多。範儉是少有的在記錄片中有如此生動的影片詞彙的編劇。餘秀華在他的攝影機前展示出了他們的相同面,一會兒是那么風趣、一會兒又是如此絕望,一會兒渴求真愛、一會兒又是孤獨、淒涼。有許多人看餘秀華帶著一種健全人對殘疾人的俯瞰,只不過不得不說餘秀華比你我、比絕大部分人都活得更知道。

都說“著名詩人意外該文幸”,“最好的散文是單純的淚水”,散文幫她減輕了現實生活的傷痛,但我想倘若在人世的美好和泣血的散文之間,她一定會選擇前者。傷殘將她軟禁在這具肉體中,她所保佑的切膚之愛才遲遲無法來臨。假如還有明天,可惜還有明天。看見了她心靈裡的鮮活果敢,也看見了她掙扎在生活泥淖時的混沌。感覺編劇的攝影機還是有傾向性,以及為什么女兒這條線(餘做為父親的形像)被完全忽略了。

許多人都說,去掉“寫性的農村腦癱女詩人”的標籤後,仍是一個活得比絕大多數人都知道、想像力和反應力都超越常人的人。一個悲觀的理想主義者,獨一無二的餘秀華。餘秀華的氣質不僅僅是遣詞造句上的才華,更神奇的是她的價值觀念世界觀遠遠超脫了她的家庭大背景和生活環境。無事關悲觀和勇敢,那是更觸及事物本質的東西,是一種不自知的超然,是一顆傷殘的身軀也難以禁錮的自由心靈。

由於餘秀華殘疾人的身分,她又勇於成名後和妻子再婚,便是此種對立讓餘秀華那個人物有血有肉,也是整部記錄片漂亮的地方。只不過,餘秀華頭上混合的各式各樣對立和奇異的天分讓她如果發生就會具備可看性。而做為記錄片,無論是選取的視角還是講訴的故事情節,只不過都還有進一步發掘的空間。也許只有一部記錄片的寬度,就可以展現出一個人領獎臺背後的生活,討論會上的冷靜,家庭的話劇武裝衝突,雞毛蒜皮的窩囊氣,以及一個人的寂寞與豁達。

我以為,餘秀華這種的著名詩人直接彰顯了散文(做為文明的散文)的教化促進作用,甚至能稱得上是中國象徵主義基礎教育在文學的反響,是一種真正的中國人文民族特色(西方國家現在還會有作詩的貧困戶、建築工人嗎?)。在自己(包含這些“打零工著名詩人”)頭上,散文依然在起著宗教信仰般的支撐和提高促進作用。這一點大概是被這些從技巧層面批評餘秀華散文嚴重不足的著名詩人所忽視的。

做為一部記錄片,拍出了詩性,也把現實生活的可笑剝了個透。讓人耳目一新的攝影和光色,真實、多樣而三維的女著名詩人形像,一如著名詩人他們的界定,婉拒標籤化的設定與表達。成名後的種種光環與他們的真實生活之間始終隔離,而散文便是相連接此岸與彼岸的鑰匙。縱然無望,依然用力生活,很像是叔本華在《悲剧的诞生》結尾處的吶喊。

文章標簽   悲劇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