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稱為“野路子”出身,他卻拍進口碑異常火熱的神片

 

《椒麻堂会》殺青之後,日常功課一樣的寫作,包含創作的故事情節版、原畫圖、場景圖紙,都收錄到了展出中。彩色的、黑白的,他想讓觀眾們看看,那些怎樣全面落實在400m²的影棚裡。

“椒麻”,頂地道的雲南口味兒。“堂會”,指的是古時富貴人家招待客人,請歌手來家裡擺臺演出助興。在邱炯炯眼中,個體只不過都在出席時代的堂會。

邱炯炯討厭畫肖像,確切說,變形的肖像。看他的畫,很難不被兩張兩張臉上的眼神“吸”進來。驚懼感,諷刺感,恍兮惚兮感,和一種曖昧感。“那是很準確的小丑眼神,小丑複雜心智的彰顯,也是我的自畫像。”

邱炯炯不甘心。但沒多久,他總算等來一個機會。上世紀90二十世紀初,國內開始發生第二代公辦大學,他無意間看見兩本從上海輾轉帶回去的招生簡章,寫著“東方文化藝術學院”,交錢就能讀,六年後,能領一個大本學位,此次母親沒有攔阻。只好高三那年,邱炯炯休學,跑去上海讀公辦藝術學院。

後來,邱炯炯賭贏了。2000年,他和發小呂欣一道辦了個雙畫展,展出辦了10天,之後,他開始賣畫。那會兒賣得很昂貴,為的是生存,花一年時間畫的十聯畫,他得拆開來賣,但最起碼踏進了第一步。

《椒麻堂会》的女演員班底都是素人。邱炯炯找來母親邱志敏,演雲南戲迷北洋軍閥麻兒。在劇組爺倆溝通交流不多,但尤其默契,邱志敏也是戲班子弟,唱戲曲,有戲架子,一板一眼的勁兒和麻兒尤其搭。

高三休學,自稱為“野路子”,

發表文章:陳 沁

在碰到國際級小丑卓別林的電影之後,邱炯炯說,他遇見的第一個小丑只不過是曾祖父,第三個才是卓別林。

《痴》片花 2015

本該文為“兩條”原創,未經容許嚴禁刪減、冒用至任何網絡平臺,不然將追責法律責任。

影片中有三個配角,是邱炯炯為好友量身定製的。一個是薛旭春演的雞腳神,一個是獨立記錄片編劇顧桃演的駝兒。

完全是靠學習電影史、藝術史,

這部片子就在一個400m²的棚裡拍完,

《我》紙本碳筆 2021

兒時記憶裡的川劇班,母親的大酒樓,黃泉路上的農家樂,講得都是日常的生命力。

目前為止尺幅最大的畫《洗象图》,從2016年開始畫,斷斷續續畫了6年,中途展覽過,意猶未盡,又繼續拿回去畫,越畫越大。

形成他們的美學,

北漂快30年,也是一個職業音樂家。

往後,小丑思想一直負面影響著邱炯炯的創作,他承繼了曾祖父邱福新的信念。所謂小丑思想,在邱炯炯認為,就是一種個體微粒的思想。“微粒再低賤、卑賤,到絕境的這時候,還會作出兩張鬼臉,鬼臉也許沒有任何威力,卻是最後的抗爭與尊嚴。”

這天曾祖父很開心,一定要去看侄子做的河燈。“他喝了點酒,想從7樓翻護欄翻到6樓,卻沒站穩,不小心摔了下去,後腦著地,一下就沒了。”

《椒麻堂会》人物肖像 布面版畫棒 2020

《乐山巴比松之女孩驮着悲伤》鋁板油彩 2022

“就跟現在我們刷智能手機一樣,是一個極其放鬆的狀態”。女演員在臺上演,觀眾們在底下一起哭,一起笑,一起生,一起死,或是倒頭呼呼大睡,醒過來亦不分彼此,像在勾結一個生活場域,那是一個“極其誘人、蓬勃的日常”。

對家人而言,那個不幸是極悲愴的事。但在邱炯炯眼中,這也是一個小丑很尤其的告別世界的形式。“一個川劇小丑去遇見另一個小丑(米老鼠),就用此種形式順利完成了他們的一生。”

影片開場,牛頭馬面來接丘福去天庭報到

17歲到上海,一切都極新鮮,他拼命寫字,但還是嫌幼兒園的課堂教學太激進了點。在年級裡,他歲數最小,碰到許多“前衛”的老師,自己大多數路子野,想法活,就是老也考不上美院。

《三毛》(2)木頭油彩 2021

《椒麻堂会》的主人公叫丘福,原型就是邱炯炯的曾祖父,川劇小丑女演員邱福新。故事情節從上世紀末20二十世紀末,一直講到70二十世紀末,跨越三四個多世紀末,一部綿長的生活史。

15段落,統共15張插畫,他廢寢忘食畫了三個月。在漫長的時代裡神遊,眼看著家國變遷,一代人宿命沉浮,擱下畫筆,意猶未盡,便開始寫電影劇本,把筆當攝像機來用,初稿13萬字,長得更像兩本攝製指南。

今夏,

在他認為,棚拍是“螺螄殼裡做道場”,要在破舊之地,製成極繁之事。“就像四兩撥千斤,這話聽起來儘管有點兒狂,但我想滿足這種的創作野心。”

面對攝影機,他幽默、鬼馬,又極率真,

所謂“螺螄殼裡做道場”,

邱炯炯決定再一次休學,這一次把母親氣壞了。他跟母親說,“你再捐助我一兩年,我也不幹什么好事,就是自學、創作、看影片、看畫集,一兩年後就算沒弄成,我就回去。”

“得益於國內近10來年獨立影片飛速發展”,《椒麻堂会》執導班底的構成,多是他做獨立影片結交的好友。

拍戲,他向費里尼自學,還有皮埃爾·塔蒂、小林正樹、卓別林、巴斯特·基頓等等,那些都是給他直接補給的同學;油畫上,他向魯道夫·迪克斯、曼坦利亞、梵高、高更、塞尚自學;寫作上,塞萬提斯、拉伯雷、喬叟,那些講故事的勇士,還有普魯斯特、福克納、夏目漱石,都是會讓他激動起來的大師。

女主角關南(左一)

一場內戰二十世紀川劇班逃亡的戲,就在畫出來的藍天白雲底下拍,站在木船裡20來個人,只露出半截身子。船底下是黑色塑料布,有人在兩邊扯動,剎那間變成波濤起伏的海。

他討厭重構美術史,把藝術史和地方性實戰經驗融合起來。在對達·芬奇名畫《丽达与天鹅》的重構中,他把場景騰挪到樂山的一個菜場裡,麗達變為了一個鄰家守攤小姑娘,“旁邊波塞冬變為的鵝,我直接把它畫成了掛在鉤上的滷鵝。”

2021年,它在比利時世界首映禮,

人生最初的10年,邱炯炯隨曾祖父在川劇副團長大,過得是戲班生活。他記憶裡,小劇場就像觀眾們家中的臥室,現代人看傳統戲,就像在過日子。

他的首部經典作品《大酒楼》是部家庭記錄片,講得是母親開的火鍋店的故事情節,這也是他第二次把攝影機對準父母。母親邱志敏是火鍋店“廣寒宮”的主人,好杯中物,對酒精有獨到見解,酒桌以外,兩位嬢嬢經常聚在一起打牌,從情景喜劇談起政治八卦,日子浸在微醺裡過。

只不過沒多少人看完,

《椒麻堂会》主人公川劇小丑丘福,原型為邱炯炯曾祖父邱福新

《椒麻堂会》攝製現場

影片講的是一個川劇小丑女演員,

他講“丑角”曾祖父,也聊“酒狂”母親,

顧桃是個蒙古大漢,膀大腰圓,和邱炯炯交遊已久,邱炯炯稱他為他們創作上的“男繆斯”。但顧桃愛飲酒,記不住詞兒,邱炯炯就給他設計了一個沒有對白的形像,全劇都靠手語。

他想考美院附中,母親慎重,託了舅舅,先將邱炯炯的幾幅畫帶給中央美院的同學過目,這位響噹噹的藝術家看了邱炯炯的畫,轉達舅舅,“別來考了,回來再練一兩年,的話來了也是‘陪沙場’。”

小學時代,他討厭集體,著迷表演藝術。上學那會兒最常用的一幕,是上面上著政治課,他躲在下面看朱光潛的《西方美学史》,和筆試有關的教科書,一概不喜歡。

女主角關南,雲之南記錄片圖像節的值班人員。當初邱炯炯去四川找易思成讀電影劇本,關南主動請纓,說想演那個配角,隔天也來讀電影劇本,邱炯炯一聽,很到位,只好就定了下來。

《椒麻堂会》的編劇、邱炯炯的丈夫在洛迦諾國際影展申領獎盃

曾祖父邱福新的死,卻很決絕。時間返回1987年,雲南樂山正在舉行國際龍船商貿會。邱炯炯念中學,在母親的協助下做了一個米老鼠河燈。白天,那些中中學生們做的河燈,會準時在河道上照亮。

邱福新從來沒有落後過時代。他敬重貝雷帽,穿神探式的長西裝,當年在樂山,他是第二個穿蘋果派襯衫的老頭兒。

而在生活裡,負面影響他最深的是曾祖父和母親。從曾祖父那兒,他承繼小丑思想。從母親那兒,酒神思想一直負面影響他的創作迄今。

《洗象图》木頭乙烯 2016-2022

《丽达与天鹅》(又:麗達出攤兒圖)布面油彩 2021

小丑的抨擊思想和蒼涼感,落在易思成頭上,而時代裡的其它配角,都會用他們的形式,來展現出另一維度的小丑面向。

影片開場,閻王部下三名鬼卒,牛頭馬面拉兩輛擺滿彩色燈泡的摩托車,來接丘福去天庭報到。

日常裡,邱炯炯沒有太多嗜好,創作和生活都交織在一同。從拍戲後,他的生活就是兩條線,“比如說這兩年我一季度剪片子,三季度就集中寫字”。生活裡的任何細節,都可能將成為創作的肇始,瑣事繁多時,忙忙碌碌,哪夜空下來,他又大宴賓朋,做一頓飯也是創作。

他的新展《椒麻神游记》在上海揭幕,

但“你看見、聽見的東西都是我們生造的”——《椒麻堂会》裡所有的道具,都由邱炯炯親自設計。南拳拳術裡,稱馬步穩紮、肘臂剛硬,為“硬橋硬馬”。到攝製現場探過班的好友賈行家看了成片後,說這叫“一筆一畫”,“硬橋硬馬”。

拍到《椒麻堂会》,已是邱炯炯的第七部影片,在獨立影片圈,編劇邱炯炯幾乎是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名字。

在豆瓣開分更是高達9.0。

在他眼中,《椒麻堂会》是一曲日常的讚歌。無論是影片還是表演藝術,所要面對的研究課題,都是人的生活。

邱炯炯自幼登臺表演(上)邱炯炯與曾祖父同臺(下)

“改革開放時,他有一身使不完的勁。”1980二十世紀,是邱福新創作的黃金期,他鉚足了勁救治川劇傳統戲,又和外來文化形式接軌,著迷卓別林,甚至給卓別林寫過信。邱炯炯迄今不知道,曾祖父在哪裡搞來卓別林的地址。

在時代洪流裡跌宕起伏的一生,

天色黑黢黢,途中,丘福遇見了在黃泉路上開農家樂的故人,自己一塊兒飲酒,推杯換盞,插科打諢,不停地回望南岸的世界——黃泉路上的生死互文,這是邱炯炯給《椒麻堂会》設計的內部結構。

《乐山巴比松之自画像》鋁板油彩 2022

3半小時的影片裡,聽覺就像兩幅緩緩展開的畫卷,景深都很淺,靠鏡頭的調度來製造縱深感,而漫畫式的主角,就在這裡頭順利完成他的生活史。

《一只耳朵,半斤苦艾》布面乙烯 2020-2021

但口碑和讚頌已經在影片圈子裡廣為流傳。

兩條訪談邱炯炯,

《椒麻场景图之驼儿背菩萨》紙本水彩畫 2018

邱炯炯說,這是他討厭的“純手工影片”,換句話說“天嗎影片”。讓人看獲得環境溫度,看獲得汗味、油味,那種“歲月包漿”的東西。

《椒麻场景图之码头吊嗓儿》紙本水彩畫 2018

攝製《椒麻堂会》的棚只有400m²,只不過是樂山當地的一個工廠車間,完全並非國際標準象徵意義上的影棚,實際上,就是鋼架子圍幾圈黑色防雨布。

《椒麻堂会》原畫圖 2019

影片裡許多女演員,只不過都是現實生活中“新又新”川歌劇團的女演員,是邱炯炯的師叔輩、師妹輩。那些人來到棚,“站在那裡就設立了,怎么表達都是對的。”

影片拍完後,餘溫尚在,他對配角的感情含量還很黏稠,趁著保鮮期,他用色粉給主人公畫了一套畫像。

責編:陳子文

邱炯炯極瘦,常年剃光頭,討厭戴墨鏡和領帶。他45歲,咧嘴笑時,臉上仍有一股溫柔氣。炎熱的冬天,有時候就穿一雙鞋子回家,走路的坐姿像少女遊蕩,狀態很鬆弛。

他討厭做大盆菜,拿黃酒或葡萄酒,煨一鍋牛腩,或是弄一頭雞,蒸得嫩嫩的,用手撕,再拌點椒麻調味料,清鮮麻香,他討厭一切色澤清新的菜式。

邱炯炯的曾祖父邱福新一生顛沛。早年投奔雲南戲迷北洋軍閥麻兒,孤身在“新又新”戲班長大,經歷內戰流離。

女一號,演邱炯炯曾祖父的易思成,曾是雲之南記錄片圖像節的策展人,他絕非科班出身,而是在奧地利唸的社會學。

兒時,母親不愛他回家和小學生玩,就讓他在家中待著,交予他一個任務,讓他把他們每晚的生活畫成四格漫畫書,兩天一頁,就這種養成了講故事的習慣。

展出在7年底完結,對邱炯炯而言,關於《椒麻堂会》長達6年的創作時光,也要告一段落了。

顧桃開拍這天,片場成員們拍了兩張合照,偶遇大鵝降落

他還請發小呂欣來幫忙,從垃圾場運往一摩托車木頭、廢石料,接著在下面寫字兒。畫夜空、遊移的雲,也畫連綿重合的山。畫灰瓦牆面,也畫歲與時的烙痕,全是純手工活兒。

而且也沒有太多中後期和特技,沒有什么國際標準,一切都是為的是更接近於人。

一代人消亡後,心靈場域也緊跟著消亡了。邱炯炯曉得,一個小丑女演員的一生,並不太好修復。到後來,他發生改變了思路,把《椒麻堂会》演繹為一場“群醜戲”。

邱炯炯討厭易思成頭上的嚴肅和古意,“易同學很適宜演胡適”。上完妝後,那種蒼白、蒼涼的感覺,又完全符合小丑文件系統。

影片《椒麻堂会》有點兒神祕,

兩人都很多疲憊,他想表達他們的恐懼,對年齡的,也是對肉身的,就在旁邊畫一個骷髏頭。盯著閉路電視時,手上還拿著個棒子,屁股上鼓出一個黃色大包,“長大後雜事愈來愈多,我怕我的繆斯返回我,我怕靈感枯竭,而且時常要對他們進行一種類似於日常功課式的棒喝。”

純手繪道具生造的景兒,女演員都是素人——

《大酒楼》片花 2007

主人公原型是編劇邱炯炯的曾祖父。

早年,邱炯炯一直想拍曾祖父的故事情節,但苦於沒找出通道。直至2017年,母親邱志敏為紀念邱福新去世30十週年,寫了兩本回憶錄,請邱炯炯來畫插畫。

在小劇場,現代人勾結一個生活場域

17歲,邱炯炯去上海念民辦大學

23歲,樂山青年邱炯炯,真正成了個職業音樂家。一直到2006年,邱炯炯有了點餘錢,就買了臺DV,開始拍戲,開啟了表演藝術以外的另一條路。

2018年,邱炯炯41歲。這兩年他做了兩件事,成婚、搭棚。

邱炯炯要把天馬行空的想法,就限制在這400m²的極致場域裡。為此,做足了前期準備,有時候一場戲,他要畫20個原畫,計劃每一個細節,資源整合資源,實現他們理想中“柔和的敘事”。

他有個說法,叫“大師的關門後徒弟”。“關門後”,自然是不登記在冊,未受親炙,說起來也多少有點兒“自作多情”,但那些大師對邱炯炯的負面影響頗深。

1930二十世紀,他在雲南翻拍時裝戲,把國外的文明戲移植到川劇裡,極盡新潮。後來經歷政治運動,不得不返回舞臺,進牛棚豬圈,平反昭雪後重返舞臺,新中國時代,他是“人民音樂家”。

在邱炯炯認為,影片受制的東西太多,他想執拗地返回一個直觀的棚。所以,他也怕無象徵意義的耗用,“我只不過是一個很激進的編劇,尤其怕花冤枉錢,也是我拍獨立影片窮慣了,你曉得嗎?”

他想,人這一顆微粒,在絕境裡,照樣要過日子,而且再宏偉的敘事,也要落到個體身上。做為製作者,他有表達的使命,而他表達的句法,就是一種“小丑句法”:癲狂與苦澀,像狂歌當哭好像。在苦痛之中,不忘做兩張鬼臉。

迄今拍了2部影片,5副部長片,

畫的大背景是一個道教故事情節,樂山峨眉山有一個普賢道場,普賢的座騎是一隻象,他畫三個童兒,沒有畫如來,“童兒也像小丑,是溝通交流人和神的靈媒,自己用洗象的工具正在驅趕許多髒東西。”

邱炯炯是土生土長的雲南樂山人,兩三歲就開始寫字。

他出生演藝世家,曾祖父是川歌劇團的武生頭牌,最後累死在舞臺上。祖父邱福新,樂山川歌劇團知名丑角,曾被譽為川劇界的“活字典”。母親邱志敏,原是火鍋店老闆娘,一生著迷文藝,愛好杜甫,飲過的酒得以“噸”來計。

新展裡有張自畫像,畫得是他和丈夫丁丁趴在閉路電視面前的模樣,“我當時看見這張相片,就想畫一個沒有什么延宕出去的東西,純粹的畫作。”

這一年,他相繼畫了一連串“樂山巴比松”。從紙本色粉到布面油彩,從木頭乙烯到鋁板乙烯,他著迷於表現自然與日常,而樂山不但是他的劇組,也是靈感的來源。

在邱炯炯記憶中,1980二十世紀的川歌劇團,還承擔著播出國外電影的機能。曾祖父做為樂山出名的川劇小丑,在卓別林影片放映之後,還會上臺像映前主持一樣,給觀眾們普及化一下卓別林的生平事蹟。

還有負面影響他最深的“小丑思想”。

斬獲洛迦諾國際影展評委會大獎,

邱炯炯一直說他們是“野路子”,三度主動休學,足夠多野生動物。但邱炯炯有他們的用功之法,“我嗎是通過詳細地去閱讀藝術史、電影史,我造成了他們的美學。”

《椒麻神游记》展出現場 星空間

木船底下的黑色塑料布,變成波濤起伏的海

畫一個樂山茶樓,將他慣用的鬼馬故事情節移植到裡面:管理制度的象徵黑貓警長,正在抓捕剛切掉一頭嘴巴的梵高,自己在兩張椅子前坐下來,開始對獨立音樂家梵高進行調查,展開一場“親切談話”。在那個多少有點兒卡夫卡的場景裡,三個貓幹警正在角落裡拍照舉證,舉證的同時,也一邊欣賞梵高的版畫。

這三個也都是典型的“小丑”,遊離穿行於陰陽兩界,偏偏在黃泉路上開農家樂。影片裡好幾次,拍丘福、雞腳神、駝兒打三角麻將——這也是典型的邱式風趣:命能亡,也不耽擱打兩個時辰。

我們常聚在一起看現代油畫,聽說西班牙有個3C畫室,邱炯炯和一幫青年人搞了個4C畫室,按理想的計劃,自己打算繞開大學的路子,直接找策展人辦展出,未來“以畫養畫”,真正成為音樂家。

去年7月,邱炯炯的新展《椒麻神游记》在上海揭幕,這是他近6年來的階段性回顧。

做為一個愛好文藝的青年,他無比熱愛上海,那近乎於一個閃著光的舞臺。但貿然返回,所以會遭到母親攔阻,當時他即便連初中也還沒讀完。

文章標簽   三毛 樂山巴比松之女孩馱著悲傷 西方美學史 椒麻神遊記 樂山巴比松之自畫像 麗達與天鵝 椒麻堂會 洗象圖 大酒樓 椒麻場景圖之碼頭吊嗓兒 一隻耳朵,半斤苦艾 椒麻場景圖之駝兒背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