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么要說謊

 

難以正視自身慾望,不肯撫摸這隻獅子鬃毛的人,最後只能獻身於無窮無盡的謊言。即使慾望的獅子是不能變為貓的,它必然對鑽過人性那個火圈躍躍欲試。

在《罗生门》裡,那個丈夫被辱、自己被殺的武士,嘴裡描述的“真相”裡有一個英勇的強盜、一個負心的丈夫,還有一個為尊嚴剖腹的自己。所以,這絕非客觀事實,但是主觀本身仍然是一種真實,如果有一點超脫的心態,這甚至是更大的人性真實。因此這段故事情節的真實,就是武士在忍受“武士”這個社會身分對他的壓迫,他須要一個英勇的勁敵、一個背棄的丈夫,只好就下意識地編造了他們,目地是維護社會屬性下“武士”身分的自矜。

如果說黑澤明意在展現出以謊言逃避懦弱之“逃”,那HBO新片《阶梯之间》則意在“尋找”,而它所尋找的最淺白的標的,就是血漿噴濺下的殺妻真相。

——是壓迫。

“自我之語”與“非我之語”,也許是比“謊言與真話”更真的的二分法。倘若不把人從標籤之下解放出來,“真”的機率就永遠是奢談。而且一切的前提都在於讓我們看見我們是什么,我們可能將作出什么來,不然我們只是一群群穿著社會配角外套的夢遊者,而在夢遊狀態下作出什么都不足為怪。

歸根結底,謊言來自於懼怕失落,只是假如連自我都早已失落了,那我們還在懼怕失落掉的還能是什么?

《阶梯之间》裡的麥克同樣踏中那個機關也就毫不怪異了。現代人對他殺妻的非常大推測就是他在選戰市長時說謊說得過越南內戰中的紫荊獎章。獎章是獲得過的,其實絕非在內戰中。但在我看來這點並不減少其殺妻的機率,他其實受到了“市長參選人”那個社會身分的迷惑,只好填塞以“堅強”“擔當”“硬漢”那些人設素材罷了。

在那個可笑的進程中,我想我們更須要的並非真相,而是一聲放鬆的嘆息,一種退隱,將思想與靈魂從以往企圖與這世界、與他們,與不再能被證明的一種價值、一種總重量、一種含義基本一致的桎梏中解脫出來。

是這雙潔白的手在表達人性的驍勇善戰,也惟有這雙腳在剝脫壓迫,講訴真相。而真相之一就是不論武士還是丈夫,都絕非在用謊言維護他們真實的自我,而是在維護“武士”“丈夫”“男人”這一連串的社會記號,它們提供更多了“驍勇善戰”“忠貞”“懦弱”這本詞典,便於現代人去裁剪拼貼他們自己的謊言。

◎俞露

一個和內心深處真實渴望搏鬥到苦不堪言的人,必然會走向殺妻的兩天——這才是現代人堅信的邏輯。比如說《罗生门》裡的樵夫的謊言能來自於更為低成本的慾望:僅僅想偷走一柄被害者的短刀,就足夠多讓他對目擊的殺人現場說謊了。

很多說謊者絕非出於惡意而說謊,只是對社會希求的一種降伏和納貢。要曉得,說真話一樣可能將是無法忍受壓迫使然,可能將是為的是息事寧人。從那個角度上看,真與假的界線是消弭的——皆因順從罷了。

沒人能接受那擋在他們和“一剎那”之間的任何東西,這是確認無疑的,儘管《阶梯之间》所取材的真實刑事案件也並沒有確認的真相。如果說殺妻是可悲的,那么我們難以確認麥克究竟與否殺妻更是難以忍受的,但好在我們可以確認的是,有壓迫處即有懦弱,有懦弱處即有謊言。

謊言是人類文明的自縛之繭,真與假是一場終極反例。而麥克殺妻也就此和《罗生门》形成一場互文和變奏。究竟是什么在擺佈著人性,誘惑出它的懦弱,以至把我們大力推進了最深的虛空?問題也由此延展到:懦弱的反面又是什么?

自我的終結並非自我的爆炸,而是自我在社會中的消融。現實生活中的我們也並無二致:我們被一個個社會標籤抽象化了,成為了“他者”。當社會用一個個配角記號之舌將我們哄得暈頭轉向、舔舐得一乾二淨的這時候,我們腦中和口中剩下的也就只有謊言。我們便是用那些人云亦云的謊言宣告我們向那些壓迫削足適履、繳械投降。

再沒有比PC被警察局搬出調查更不堪一擊的事了,只好我們看見,三度娶妻生子的麥克的“犯罪行為動機”是一沓從他計算機裡列印出來的男同色照。但是這真能坐實麥克殺妻?還是僅僅揭開了麥克幾十年的瘡疤,讓他像個在聚光燈下的心疼小丑?

過去心不容得。我們卻好似逆水行船,不斷被侵蝕回了過去,以至失掉了本就微茫的一點前途和芬芳。即使如此,那將我們不斷衝退到過往的水浪並非別的,便是我們他們。

《阶梯之间》的確在找尋壓迫著我們的一些力量,企圖帶我們重回謊言的誕生地。

只不過,如果現代人追求他們儘量地合乎社會標籤,劫匪和聖徒的差異可能將並不大。《巴黎圣母院》裡的總主教大人,沒錯,天主之子一樣會把斧頭扎進情敵的心窩。

更值得關注的事實更何況是:我們不自覺地在意標籤,迎合標籤,只好我們內化了標籤,美化了標籤。這些生產著武士、妻子、男人、丈夫、小說家、市長參選人的流水線,這些生產著你我他頭上的社會“身分”的流水線,便是生產著謊言的流水線,更可怕的是,它甚至一併粉碎掉了真話的象徵意義——如果人性被社會性壓迫著,那真話與假話都同構於“自我”的消亡,而我們也必將墜入懦弱的無邊漩渦。

至於怎樣跳脫?

“有懦弱的地方就有謊言”——黑澤明將芥川龍之介的《竹林中》和《罗生门》這三個短篇翻拍成影片時,在裡頭添上了這句對白。

只好《罗生门》和它的一個個變體,包含《阶梯之间》莫不在向我們展現:人人都是殺妻犯,人人也能都並非——假如我們跳脫懦弱與謊言如果。

即使正直那個東西絕無僅有,倘若真有,也只有一種,那就是對他們的正直。也惟有此路,通往自由、通往回歸。

我想這也是為什么最後麥克坐了86個月牢獲釋後,總算鼓起勇氣婉拒新男友的其原因——他受夠了對他們的性取向欲蓋彌彰,不敢再為懦弱埋單了。

而丈夫也一樣被“丈夫”和“男人”這三層社會身分所壓迫,而且她描述故事情節時把他們塑造成一個棄婦、一個企圖自殺未遂的烈婦,但總有什么在替她不甘心好像,就算只是一雙不甘的手。

直到開頭,麥克究竟與否殺妻也未確定,但在丈夫死去當天,他看著她的側影,對著游泳池自語的那幾句卻意味深長:“曾經有一刻,我曉得他們是誰,接著事情接踵而來,讓我離那刻愈來愈遠。”

那同樣是黑澤明添進來的一雙腳。他在《罗生门》裡把人性的天機洩漏為男人被強盜多襄丸凌辱時,慢慢攀住對方強壯胸口的一雙腳——如果說丈夫的主觀描述是塗抹的,那么攝影機裡的這雙腳是袒露的。

找尋真相是每一懸念參與者的本能,但是在我看來:人人都是殺妻者。即使《阶梯之间》不過是《罗生门》的一個憂傷而粗率的擬作。

有意思的是,現代人卻偏對麥克的這類謊言痛打落水狗。即使真正觸了眾人痛腳的與其說是被紫荊獎章矇騙之恨,不如說它刺激了自身的隱祕和不安:此類謊言是如此親切,親切到我們分不清是麥克說的還是我們說的。便是此種對罪惡的親切感,讓我們造成了很大的絕望。

故事情節來自“9·11”過後不到四個月的一樁真實刑事案件:2001年12月9日下午2點40分,英國塔爾謨市警察局收到了一通報案電話號碼。電話號碼的另一頭,58歲的麥克哭著求助,宣稱他們的丈夫瑪格麗特從欄杆掉落下去,儘管現階段還有微弱的呼吸,但是情形卻很差勁。差勁到隨著法醫檢測出瑪格麗特的七處指甲撕裂傷和喉關節脫臼,麥克被捲進了殺妻調查。

文章標簽   階梯之間 竹林中 羅生門 巴黎聖母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