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影片百花獎60十週年主題展在漢啟幕,它留住了中國影片最美最燦爛的模樣

 

極目新聞記者從展覽現場瞭解到,“大眾影片百花獎60十週年主題展”將在重慶園博園贛江文明館展出三個月,持續向觀眾們和粉絲開放。

做為第36屆大眾影片百花獎的重頭公益活動之一,當日啟幕的那場展覽以時代脈絡居多線,選出百花獎創辦四十年以來《大众电影》週刊刊登的有代表性的得獎影片經典作品和得獎影片人物圖片120幅,同時複製五個相同時期的“百花獎”獎盃複製品以及珍貴發展史資料,更設置交流打卡區和懷舊體驗區,供觀眾們合影留念。

在主題展,邁入60年時光穿梭機

祝希娟向我們介紹《红色娘子军》

(來源:極目新聞報道)

憧憬裡展望未來:

四尊相同時代的百花獎獎盃(複製品)

更多精采資訊請在應用市場瀏覽“極目新聞報道”應用程序,未經許可請勿轉載,熱烈歡迎提供更多新聞報道線索,一經接納即付酬金。24半小時報料熱線電話027-86777777。

“吳瓊花”與吳瓊花在一同

60年後,“吳瓊花”看向吳瓊花

四十年前,沒有獎盃的“百花獎”

當日展覽的發展史照片裡,一屋子裡男孩趴在桌前統計數據票數的鏡頭也讓人第一印象深刻,祝希娟提及,當年百花獎的投票表決是靠觀眾們一票票投出來的,“每兩張票數背後並非一個人,而是一個工廠一個幼兒園一個車間……”她回憶,在這個沒有電腦的二十世紀,百花獎主辦方找來了天津市女中的老師,用算盤一票票純手工計算出得獎情形,“而且我為什么總說,百花獎是對我們影片工作者最大的嘉獎,即使這是人民給我們的獎,是觀眾們給我們的獎,我們獲的獎是尤其真實的,沒有貓膩。”

攝影:極目新聞記者 蕭顥

從1963年第三屆百花獎“授獎會議”的黑白全景照中沿著歲月的塵煙,再從1980年、1982年、1987年的《大众电影》封面及插畫裡看出張瑜、斯琴高娃和劉曉慶的少年時代……7月29日,當觀眾們站上重慶園博園贛江文明館“大眾影片百花獎60十週年主題展”入口時,一場長達四十年的光影盛宴,在自己眼前緩緩展開。

觀眾們完全能通過那場展覽去回顧中國影片三十載芳華。當日,第二屆大眾影片百花獎“最佳男主角”、84歲的音樂家祝希娟現場出任“臨時解說”,帶所有人一同重溫了1962年第二次“百花獎”頒獎和影片《红色娘子军》攝製時的小故事。

在祝希娟認為,當日的“大眾影片百花獎60十週年主題展”彰顯的是傳承,而傳承便是中國影片的個性,“中國影片的未來就在第三代女演員的頭上,世界是自己的,也是我們的,但歸根到底是青年人的。下一個四十年,我希望我們的年長影片人締造更多輝煌,讓更多的中國影片走向世界。”

極目新聞記者 張聰 李慶

有發展史圖片,也有《大众电影》為祝希娟留下的青春倩影,那是兩張影片觀眾們極為熟識的“吳瓊花”側寫。看見這張圖時祝希娟忍不住一指相片裡瓊花圓圓的臉,“看起來還挺胖的,只不過是因為條件不太好臉上浮腫,一按一個坑!”

光影中追憶往昔:

祝希娟領獎時只有“得獎紀念狀”,那百花獎是什么這時候才有了獎盃的?答案是1981年的第三屆百花獎。主題展現出場,1981年迄今、歷經三次外型變化的百花獎獎盃複製品也記述了那段發展史。觀眾們發現,延用最長也讓大眾第一印象最深刻的那尊女神抬起雙手舉起花瓣的獎盃,是從1993年才開始採用的。

睽違60年,祝希娟仍然清楚記得第二屆“百花獎”的頒獎時間和地點——1962年5月22日的上海政協委員大禮堂。當時由於經濟發展困難,沒有製造獎盃的銅,只好,獲最佳男主角的她只領到了時任中國文聯副主席魯迅親手書寫的“得獎紀念狀”——“出生入死破爛籠,雷州半島上皆廣汽,澆來都是英雄血,一朵瓊花格外紅”。這張“得獎紀念狀”和記錄祝希娟領獎時刻的珍貴發展史照片,也成為當日主題展中的看點。

一個四十年過去,下一個四十年還會再來。

祝希娟提及,在自己有生之年如果可以繼續為中國影片事業努力,她就會盡力去做,比如說前一年執導影片時,40多天的攝製時間她兩天不落,她還立刻要去廣東攝製一部脫貧影片,“他們說:你太厲害了!只不過我也不曉得我哪來的這股勁兒……”她說,自己就希望能夠“扶青年人上馬”,“讓他們站在我們的手臂中向表演藝術高峰期攀登,我願意做他們的鋪路石。”

文章標簽   大眾電影 紅色娘子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