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片能否做到純客觀?《回家,扒龙舟》用3年剪一段真實故事情節

 

為的是讓攝影機裡的呈現出更加真實,島根縣要求攝像機團隊儘可能千萬別打擾攝製者。攝製時,電腦都不放到被攝製者視線範圍內,讓他們可以自在地做自己原先要做的事情。“我不討厭一問一答的形式,有一組電腦請了從芝加哥回去的外國編劇,他的許多素材用了回答的方式,和我想要的相同。最後,那些內容放到另一部記錄片裡呈現出。”

2019年,哥哥米承華和島根縣說,去年無論如何一定要回來“扒龍船”,這讓她萌生了用影片記錄整個龍船節的念頭。島根縣組織了4組電腦,從當年5月20日開始,一直到6月5日端午節,記錄了上百個半小時的素材。

島根縣介紹,他們在北京生活數十年,回來的時間並不多,而龍舟節是兒時關於家鄉的最幸福的記憶。改革開放之初,鎮裡的青年人都出去打零工,使得龍舟節中斷了25年,一直到2015年才恢復。那些年,家鄉的雙親和村莊裡的空巢老人家也一直是讓島根縣記掛的部份。

在秀美江城,端午節比新年還熱鬧,千舟競渡、百舸爭流的“扒龍船”傳統民俗文化,喚遊子返回故鄉。《回家,扒龙舟》藉由攝影機,以紀實的形式,以生活在北京的湖北鄉村青年人“小米”為人物線索,依照非線性時間次序,分成“回來鄉、籌備軍用物資裝備、動員、龍船賽、慶典活動之後”幾部份,著重表現“買龍船、賽後動員、伏波宮祭拜參神、比賽”等重要場面。

島根縣指出,在外闖蕩的遊子們心底都收藏著屬於他們的家鄉。電影一開始就定了《回家,扒龙舟》的名字,希望以此提倡在外闖蕩的遊子常回家看一看,為經濟發展新農村重大貢獻他們的力量。

回來,扒龍船

那兩年龍船節的組織人是米承華,故事情節就以米承華的視角展開,宛如擲入海中的石子泛起層層漣漪,村中的留守老人家、小孩,專程返鄉的中青年,和龍船廠老闆娘、當地企業家、鄉政府黨員幹部等各色人物爭相登場,圍繞扒龍船這一描述核心,都市與鄉村美妙交織、共生的鏡頭就此展開。

島根縣是知名編劇謝晉的關門徒弟,做影片的夢從《芙蓉镇》開始。“我一直想用影片為故鄉做點事情,到目前為止,這是我最珍視最喜歡的經典作品,攝影機裡有我最熟識的人和事,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尤其有感觸。”

所有攝製都是一次性的,沒有彩排和預演。原先,她打算用他們的聲音做旁白,後來發現旁白是多餘的,便全數刪除了。“我希望做到最真實的呈現出,確保100%的原生態。”

想起站在故鄉的岸上,吹著江風,看著紅色的河水,心情完全放空,就像一個小孩返回父親懷抱,編劇島根縣還會忍不住流淚。由她主演的紀實電影《回家,扒龙舟》將於8月3日全省上映,影片講訴長沙市懷化市辰溪縣球岔村的青年人参予端午節龍舟競渡的故事情節。這是島根縣贈送給家鄉、家族和個人青春記憶的一份獨有禮品。

島根縣把電影的全球首映式放到故鄉,她把父老鄉親收到了縣城裡的大音樂廳。當在大熒幕上看見家鄉時,自己讚歎,“原來我們生活的地方這么美。”

攝製完就遇上禽流感,創作團隊花了五年時間才把整部電影梳理出來,成為現在的版本。島根縣介紹,由於影片中大量素材都是湖北官話,剪輯師聽不懂,只得先把全數素材“翻譯”成廣州話。

文章標簽   回家,扒龍舟 芙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