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丁志誠:做了那么十多年女演員,還是聊聊人生吧

 

有一次上課,林同學讓我們做小品。他在臺下看著,忽然就衝我這來了,我一愣神,他一把把手放進了我的褲兜裡。“你這兜裡是什么東西?!”我登時就傻了,這兜裡有什么啊?有把鑰匙。還有什么?哦,還有一團紙……什么意思呢?林同學這才告訴我,你剛才所有的反應都是“真”的,你就要找出那個感覺。這就像是當頭棒喝,一下子頓悟,當時就懂了。這事兒聽來覺得直觀,但當時就得有那么著,敲你的這一下。

1983版《推销员之死》片花 朱旭(右)出演亨利,英若誠(左)出演威利·洛曼

北京人藝“五虎”齊聚一堂《哗变》。本文相片由受訪者提供更多

演出最有趣之處就是未知性,你看我們演戲劇,天天演,無論是演戲劇,還是影視製作,為什么有的女演員你願意看,有的女演員你就不願意看?演出真正的難點,在我們那個行業裡面就是所謂的新鮮感,只不過也叫未知性。對於一個女演員來說,每晚、每一次能做到我的演出有未知性,觀眾們就可以跟著你的未知性,奔著故事情節的結果去。

口述:

(生活中說話結巴,舞臺上對白流暢)你說這是因為什么?我也說不清,只能反證我天生就適宜乾女演員這行。這也並非我把對白都熟爛了,拍影視作品也是如此,我一般來說都是看一遍就能記住。重要是人的狀態,一旦步入到演出,我就切換了狀態。

林連昆先生對我的教化,還有一點讓我第一印象深刻,就是怎么說對白。咱們原本對演出、對白的認知是一定要讓觀眾們聽清楚每一字。但林同學告訴我們,對白的關鍵並並非讓觀眾們每一字都聽得真嗎,而是女演員要能把詞彙的動作性打到觀眾們心底,這才是最重要的——生活中,我們也並非完全要聽清楚對方說了什么就可以作出反應。只不過這就是生活化,是對白的生活化,從陳先生頭上我知道了,舞臺的對白生活化是從哪來的?就是對白的動作性。後來有一次我跟北京電影學院的主任郝戎閒聊,我就說教對白,還真並非把字都說清楚了。天天練吐字歸音,那是廣院培育播音員。

北京人藝的情分 ,“任鳴‘咔’得一下就緊緊拉住了我”

《重案六组》片花 出演警官楊震

1987年,英國男星韋斯鹹·赫斯頓來排《哗变》。我之後看完他演的影片《宾虚》(1959,亨利·惠勒主演),太牛了。赫斯頓是兩米九的大個兒,音樂廳當年也卸任鳴和他長得差不多高,剛好又幫他做助手。表演咱說實話,一開始我有點兒看不懂,主要是人文的隔膜——九十年代能看見的英國影片真的非常有限,更別提這么專業,反映軍事法庭審判的戲劇了。包含後來,我演《推销员之死》(2012,李六乙主演)這戲,我演的配角威利•洛曼,當年是英若誠、顧威(1983,譯者英若誠,查爾斯·瓊斯主演)音樂廳三位後輩演過的,一開始我們也沒大看懂。

為什么會有“五虎版”《哗变》?那個戲原本沒有我。是我們班王剛說,85班可就咱們五個女生,從大學畢業起,就一直沒有一同在音樂廳演過一部戲——1988年《天下第一楼》,馮遠征不在那個戲裡;到了《茶馆》(1999林兆華編劇版),自己四個都在,我原本也在,但那年剛好要拍《梦开始的地方》(葉京編劇,丁志誠出演宋京生),而且我後來就沒有上。

主要是戲裡的美國人的生活,比如說他要找工作,以及和兒媳、女兒間的關係和感情,包含社會上和他們的關係,當年跟我們這完全相同。就像之後《天下第一楼》裡讓我演風水先生——這個二十世紀我們對於之後的中國社會,以及外國尤其是西方社會,嗎都很不瞭解。並非故事情節(看不懂),而是故事的大背景、人家的語境。現在那些早就見怪不怪了,擱在當年完全並非一個概念。

而且我剛開始排戲的這時候,可能會今天忘這個,明天忘那個,只不過我是不敢上來就把對白說得倍兒溜。即使一開始你並不知道你要刻畫的人物最後是什么樣的,你要做的是大方向上別跑偏,最後這個配角他能有多豐滿,是我在排戲過程中一點點加上的。而且許多戲是這種,此輪演出的首場和最後一場,你的表演就不一樣;一場戲,去年演完,過個五六年再演,又不一樣。即使你對歌劇和人物的理解、讀解都會有新的變化。這就是表演最有趣的點,它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杆,一個一成不變的國際標準。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做過裝修公司。人生有那么一段經歷總是好的,在社會上打拼,一定不能一直都很順,都要經歷這種那般波折,對我而言它就是一個磨練的過程。這事兒太遙遠了,都30年前了,可它讓我更深地接觸了社會。我就發現人嗎並非單一性的,沒有絕對的好人、壞人,這就更堅定我後來回去再來唱歌,跟過去所謂那種表面化的演出,完全變了。

我記得當時的考官是李婉芬和林連昆三位先生。你想吧,那會兒電視劇《四世同堂》剛播畢,我一看李婉芬同學,哎呦,這不就是“大赤包”嘛,太出名了,心底還真有點兒怵。老音樂家一開腔,很和藹可親。複試的問答,在我看就是閒聊。我也是有備而來,拿著大提琴拉了段《新疆之春》——後來我們院年長女演員徐岑子來錄取,人家是中戲學演出的,又會彈二胡。你想這么點的年長男孩,她會彈二胡?這就是有中國傳統人文的底子啊。我們院的老音樂家們一看,哎呦,不得了,這小孩行!

這挑來挑去,也就《哗变》了。但演誰呢?剛好在《关系》(萬方導演)裡,鄒健跟我演同一個配角,AB制。又正好,他在《哗变》這齣戲裡演精神疾病醫師伯德,哎,我們倆剛好可以對調換班——只不過說來說去,就是為的是能圓我們85班女生的一個夢吧。

85班當年就住在首都劇場三樓。我們班和宋丹丹她們那81班還不大一樣,儘管這三個班的小學生年歲上大差不差,但她們是大學畢業後直接考入了北京人藝,等於說是從幼兒園到音樂廳,我們85班則絕大部分是畢業後出席工作五六年了,都很多社會閱歷。純演出這事兒,是沒有一定之規的。演出最關鍵就是演出之性格,無論演什么人物,你都能演繹出那個人物的性格,有他們的東西,這種就可以讓觀眾們記住。而怎么去演繹人物,你他們的社會閱歷先就很關鍵。

唱歌,未知性是第二的。為什么演出可以做為一門學問?4年學院,專科有它。同時,演出一定有天分、天賦在裡頭,有的人學了一輩子也沒開竅,那層紙永遠捅不開。現在有一幫小孩也沒上過學院演出專業,自己也能演,能有那種鬆弛的狀態,但這是創建在最基礎的生活流之上。一旦讓自己到舞臺上唱歌,常常就拿不下來。

人生苦短,這一眨眼我也要到卸任的年紀。明年就退,多快。我現在除了唱歌,就是在家拉拉琴,打打球,鍛鍊身體。這歲數了,要學會隨遇而安,能接著一個好戲,他們真想演的那種,我肯定演。但很多本子,拿來一看啊看不下去,那也別勉強他們。人跟人不一樣,我這人是如果我看中了,怎么都行,看不上的怎么都沒用,沒功夫跟它耗那勁。

後輩林連昆朱旭負面影響大,“女演員要把詞彙的動作性打到觀眾們心底”

用當年老同學們如果而言,“人不能不齊。85班的女同學居然還沒一同演過戲呢,怎么著也得聚齊一次吧?”這話過往的專訪中,馮遠征說過,吳剛說過,個性樂天的丁志誠本人呢,似的也說過,且絲毫不以這話聽來他們就是個“添頭”為意——即便,老同學吳剛1988年就步入到《哗变》片場了,而馮遠征則在2006年接過朱旭老爺子的衣缽,成為二代魁格艇長。同樣在2006年,王剛和高冬平也同時開啟了各自在《哗变》中延續迄今的配角。

《关系》表演海報

完結了去年《哗变》在首都劇場的聯合參演,女演員丁志誠稍作喘息,就投入到小劇場劇作《关系》中,擔綱執導(7月29日完結本輪表演)。經歷了6月間,北京人民藝術音樂廳六十週年大慶的繁忙與喜慶。對於還差兩年就將在音樂廳卸任的他來說,依然忙碌而充實。

年長的這時候,我沒想過當女演員。從中學拉提琴,想考上海美術學院,可等我要中考那年,剛好美術學院附屬中學大小學生“連鍋端”。社會上的小學生想考進來尤其難,我們那些少年宮“紅領巾樂隊”出身的小孩,一個也沒考上,後來爭相進了天津市的各大樂團,礦區、高速鐵路、全總(歌舞團)什么的。我大學畢業後接雙親的班,去了地質部分館,做了五六年書刊管理員——我們這代人文化課都險些意思,也就在分館,他們看了些文學名著。

1995版《北京大爷》片花 林連昆(中)出演德仁貴

所以這也跟女演員的氣質也相關。氣質是與生俱來的,跟你的個性、成長環境、科學知識儲備、社會閱歷都相關係。好的女演員無論是舞臺上還是攝影機前,一定有他的氣質。傑出的演出並非說你演什么像什么,這不叫演出,一定帶著你個人魅力的配角呈現出。這就跟人得活一口氣,這口氣涵蓋了許多東西。

譬如說我現在演《哗变》裡的伯德,那個人物是一個精神疾病鑑定專家,自己本身又有點兒神經質——精神疾病人的行為特點是無邏輯的邏輯性——我之後去安定療養院體驗生活,那裡的大夫跟其它療養院大夫是三個概念。他們天天接觸精神疾病人,曉得怎么跟病人打交道,曉得他們什么這時候要激動,一旦犯病要怎樣處置,做為大夫你得鎮得住。而且我演的伯德,一定並非沉穩的士大夫型的大夫,並非那種搞科學研究的醫學醫師,你想他又是在部隊,英國空軍預備役,面對的可都是軍中的精神疾病患者。

鼕鼕(高冬平)之後考這考那,都沒考上。東征(馮東征)和我1984年都錄取了中央戲劇學院,我們倆三試都過了,體檢都完了,覺得十拿九穩了吧,臨了還是給刷下來。所以,要說電影學院也沒白考,東征就是筆試過程中,被張暖忻編劇看上,拉到四川拍了《青春祭》。我呢,也在當年拍了他們首部電視劇。

《关系》這齣戲是2009年在北京人藝實驗劇場首演的,我出演的沙辰星,那個配角很接地氣,就是一般來說現代人認為的成功人士,人到中年,事業有成,在丈夫、戀人和新歡間徘徊、掙扎。但你就算把那個人物演成一個渣男,那就簡單化、臉譜化了。在我認為,沙辰星是個感情多樣的人,並且內心深處極為強大,雖然他在相同的感情間疲於奔命,但內心深處一定有兩根定海神針一樣的東西在支撐著他,讓他能處變不驚。而且演好那個配角,你把他這塊先設計好嘍。

恰老師少女,“我迷上了演出的未知性”

表演是一件既好玩又很細緻的事情。北京人藝有他們的美術館,裡頭好戲多的是。但我有個習慣,假如要我來演某齣戲,在排演階段我是不能去看後輩們的表演錄像的。在我的價值觀裡,表演就要佔著三點,一是我反覆強調的未知性,另一個就是表演的個性化。什么是個性化?就是你接拍的配角,演的就是你。我演出來的是丁志誠的威利·洛曼,是丁志誠的伯德,是丁志誠的沙辰星。自己演成什么樣,跟我沒關係。自學借鑑那是之後的事兒,假如你在正式表演前就看錄像資料——人都有惰性,都會隨波逐流,看完(資料)肯定會多少負面影響到你要怎么演繹人物。

追求個性化,“高級的演出是創建在人物內在基礎上往外噴”

任鳴主任我們倆認識時間太長了,他還沒上中戲的這時候,我們就認識。後來,他和我妹妹又都曾是天津市青年常務委員。1992年之後,我極少在北京人藝唱歌,我們院又不坐班。2009年回去演的第二個戲就是萬方編劇,任鳴導演的《关系》。當時我正在上海拍片,任鳴給我電話號碼,把電影劇本發給了我。他這人說話一直都挺和藹可親,你看一看,要想演就演。我一看,挺討厭的。從那個戲起,算是再次迴歸舞臺。《关系》這戲一直挺火的,成了北京人藝小劇場的保留劇目。

我畫過畫、搞過攝影,後來又學了拉大提琴。當年許多老師家中是國軍畫雜誌社、軍雜誌社的,我兒時就見過MAMIYA120那種大電腦。1970二十世紀末,咱就拿著一臺理光照相機,沒事天天出去拍片子。只不過做女演員這行,真正是藝不壓身,你不一定要成為每一個行業的專家,但你多少得對這些行業都略有了解,這對你刻畫人物是有幫助的。

如此也才有了後來的《推销员之死》和《哗变》的“五虎重逢”。2011年重排《推销员之死》,2012年演出。2013年,藍天野同學、任鳴編劇還有我,我們仨同獲中國戲劇金獅獎。我是表演獎贏得者,任鳴是編劇獎贏得者,藍老爺子贏得的是終生成就獎。

令丁志誠頗為得意的是,《哗变》中的“五虎”各有擁躉,可就要數自己的年長歌迷最多、最狂熱。“這幫孩子全省哪都有,有從內蒙古飛過來,有從北京從雲南來的,他們為的是看我的一個戲,從《推销员之死》(2012)時就是如此。自己花錢跑這么大老遠,帶著為你做的禮品,把你各個階段的片花製成情景喜劇,簡直比我自己都瞭解我自己。”

“咱又並非像很多個明星,有子公司組織的粉頭張羅。那些青年人無非可能將是當年看完我的《重案六组》,討厭裡頭的警員哥哥楊震。每次看到他們,無論是表演前還是表演後,我一定會給他們每一人都籤個名。這不但是禮貌問題,我得還他們這份情意。” 做了三十多年的女演員,丁志誠說自己那點故事情節早就說完了,“它並非故事情節,這就叫人生了。那,咱就聊聊人生吧。”

朱旭老爺子,他的氣質主要彰顯在舞臺上那種生活化的演出,他太生活了。《推销员之死》裡,英若誠演威利·洛曼,朱旭演亨利。有場戲是兩人一邊閒聊一邊打牌,他在舞臺上表現出的悠然自得,不經意間就把對白說完了,那完全就是舞臺上的生活狀態,你能窺見他嗎是在享受舞臺。老爺子還有一齣戲,丁西林寫的摺子戲《三块钱国币》,朱旭的演出同樣讓我第一印象深刻。但是,老爺子有個特徵,觀眾們笑稱他是“臺上口懸河,臺下結巴磕”——我也有那個問題,等於說老爺子用他們的經歷給了我信心,堅定了我要從事演出的信心。

斯坦尼、布萊希特體系都是做為方法論來支撐,做為女演員來說,每一人怎樣處理人物都並非太一樣。我信奉的是在排戲的過程當中,決不能上來就把對白都給背死嘍。我不願意把對白事先都背得滾瓜爛熟,即使排戲的過程事實上是你漸漸多樣所出演人物未知性的過程。你上來就把人物給分析死了,給背死了,演出就沒有空間了。

音樂廳裡,有三位老爺子對我負面影響最大,林連昆和朱旭。林連昆先生天主教會了我真聽真看真生活,這四個“真”似的現在誰都能順嘴說,但真能在舞臺上做到真聽真看真生活,太難了。在學生班的這時候,我也想“真”啊,可一開始它怎么都真沒法。

模仿,並並非唱歌。唱歌並非創建在模仿的基礎上,唱歌你還得往內心深處走,得你先進來了,觀眾們就可以順著你的人物代入進來。我進到音樂廳之後,從每位大姐頭上都能學到東西,看自己的演出給了我許多啟發。你曉得舞臺上的生活化和生活中的生活化並非一個概念,跟拍影片電視劇的生活化也並非一個概念。舞臺上的生活化一定要有衝擊力,並非純生活,所以這也並非要你一現身就起氣質。好的、高級的演出一定是創建在人物內在的基礎上往外噴,就是在臺上“噴”那種衝擊力。

這是工作,生活上的關係就更近了。我父親2004年走的,任鳴跟著我幾塊送他去八寶山。2017年,我參演《哗变》。倒數第三場那晚,表演的這時候我母親走了。演完戲,任鳴陪著我一道去的療養院……按理說,做女演員戲比天大,最後一場我就別演了,但我覺得要演,這是我做為女兒,做為女演員給母親在天之靈的告慰。表演當日上午,任鳴還問我怎么樣,行不行?表演過程中,音樂廳的領導都在正門那裡看著。待我一下場,任鳴“咔”一下就抱緊了我,啊兄妹間的那種擁抱……誰也想不到,現如今他就這么走了。我說什么也得送他最後一程,情分在這呢。

1987年,《天下第一楼》,我在裡頭演風水先生,當時演一場也就給5毛錢。我才三十來歲,配角的歲數怎么也得六七十歲了,怎么演出仙風道骨的勁兒?再說那年月,什么是風水?沒幾個人說得清楚。我費了三個星期的勁,先是找音樂廳老女演員取經,自己向我推薦去中國民俗研究所試試。我去那查資料、記筆記,這才漸漸一點一滴在腦子裡,慢慢有了一個風水先生的外貌。那場演出經歷,讓我迷上了表演的未知性。

後來就聽說北京人藝錄取了,我之後從沒看完人藝的戲,這個這時候已經迷上了演出,這一考還就考進了。人藝的招考有他們的民族特色,考官也知道你就是一張白紙,做小品怎么演也就那么回事,重要是看你頭上是不是吃演出這碗飯的才華。我呢,在少年宮樂隊的這時候,每一寒暑假都是推到各處演出。站在哪,咱都不怯場。

2012版《推销员之死》片花 丁志誠出演威利·洛曼

出席工作後,我一發小要考中央戲劇學院,拿來一份錄取簡章,演出系錄取。我那時候完全不懂什么是演出?什么叫小品?不懂,全靠自個兒琢磨——你看我們85班的哥兩個,怎么就湊在一起了?這都是命。

1988版《哗变》片花 朱旭(右)出演魁格艇長 任寶賢出演懷特渥辯護律師

自1988年首登首都劇場後,30多年來, 戲劇《哗变》整整見證了兩代北京人藝“女團”的群星璀璨時——前者以朱旭、任寶賢等人藝“老音樂家”為代表,後者以吳剛、馮遠征等中生代中的翹楚為代表,可謂各領風騷、各擅勝場。做為北京人藝“八五班”中的“五虎”之一,丁志誠自2016年起參予到那個劇作之中,出表演庭作證的英國空軍精神疾病醫師伯德。每輪表演都要和比他年長些的女演員鄒健分出AB角,五五開,各演三分之一的場次。

《关系》片花 丁志誠出演沙辰星

我們85班這撥人,不像那種小學生剛一大學畢業,頭上還有小學生氣或是孩子氣。大家之間的溝通交流尤其暢快,誰也不能什么藏著掖著。那時候同住,誰家有點兒什么事兒,都會幫襯一把。有一次,鼕鼕(高冬平)的媽媽病了,在香山這邊住院治療,我就把他們的F1(腳踏車)借給他,那時候出行都是腳踏車,公交車都坐的少。

為什么焦先生(焦菊隱)厲害呢,他能把《茶馆》排得滿臺生活,融合了少數民族的人文。而外國戲呢,過去青藝(中國青年表演藝術劇院)、兒藝(中國兒童表演藝術劇院)排得多,都是化妝成外國人,戴著打卷的髮套。北京人藝排外國戲,從並非讓女演員去演“外國人”,我們不故意要求演成“外國人”那般,重要是要配角精確。你演的那個人物對了,怎么都對,反之怎么都不對,這是個表演藝術價值觀的問題。我們為什么要模仿外國人呢?外國人模仿中國人也同樣,永遠不可能將一模一樣。就說《哗变》那個戲,我演的伯德,也並非一舉一動都要照著英國軍醫的氣質。他的剛愎,他的自大,他的搞笑,那些人物個性才是我必須要首先抓住的。

到了這把歲數,在老同學舞臺團圓的心願執念之下,什么都是浮雲。接受澎湃新聞記者專訪時,站在首都劇場西邊的側門前,丁志誠點手一指身旁兩層樓的某扇玻璃窗,“那時候(85班唸書歲月),我們哥兒四個就住在那間新房子裡,誰家有點兒什么事兒,都會幫襯一把。情感是這么積攢下來的。”而況之於現在的他來說,二十年前接過英若誠的配角,成為名劇《推销员之死》中的威利·洛曼,已經證明了他們在舞臺上的整體實力。

《哗变》片花 丁志誠出演軍中的精神疾病醫師伯德

文章標簽   重案六組 新疆之春 三塊錢國幣 關係 夢開始的地方 青春祭 四世同堂 賓虛 茶館 推銷員之死 譁變 北京大爺 天下第一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