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丨 晏琨:一部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主旋律佳作——評影片《最后58天》

 

主旋律影片常如命題作文,政治表達小於表演藝術表達,容易造成題材共性化、人物刻畫面具化、詞彙單調化、敘事戲劇性、場景寫實化等問題,但是所特別強調的社會感情、集體記憶常常要低於個人感情與個體記憶,無法引發觀眾們感情的共鳴。

當新中國設立的消息傳來,獄友們不由得淚水相擁,這是近在咫尺的光明與身陷囹圄的黑暗之間的對比;王茹芳入黨宣誓時,就將“堅守黨的祕密”深深地烙在骨頭血脈裡,平凡之軀鑄造的錚錚鐵骨扛住了靈魂遭遇的百般折磨和嚴刑拷打,直到在最後的就義時刻,才堅定地告訴在場的所有人,“我就是共產黨員”,這是激進組織國家機密的隱藏與就義前公開的驕傲之間的對比;進步青年林晨與共產黨員高天的訣別,從純粹地追求思想進步到在獄中親身感知共產黨人對宗教信仰的不離不棄,在革命志士的屍體被一層層堆積起來之時,他與豆芽兒被成功解救,這是為宗教信仰而死與因宗教信仰而生之間的對比!

很似乎,《最后58天》在題材選擇上,影片的策畫方、出品方、主創人員方堅定地選擇了後者。

(作者簡介:晏琨,四川省新聞媒體作家協會副主席,現任職於武漢廣電集團)

在影片創作高速公路經濟發展的今天,主旋律片、表演藝術片和商業片三分天下,形成了四種類別成熟的影片美學觀。主旋律影片通常宏偉敘事,發揚國家形像,家國一體,激發觀眾們的愛國情懷。表演藝術影片集現代文學與表演藝術於一體,以創作暗含美學用作和別人分享的感情與意識,表達既有感知並將族群體驗進行沉澱與展現出。商業影片子集多種不同商業元素,集流量明星、著名編劇於一體,匯超大投資、炫目特技於一劇,重娛樂而輕現實生活、以電影票房投資收益為最低目地。

讓人驚喜的是,《最后58天》在創作上做到了突破!全劇以時間為軸線,以故事情節為環緯,以男女牢為兩極,此種圍繞主軸而使用的非線性內部結構的平行敘事,呈現出影集大片的節拍。不僅用點、線、面、網構築了豐滿三維的敘事脈絡,還把軍統、獄中人、愛國人士、國共方面的高層紛爭表現得扣人心絃。既多樣了信息表達,還讓官能體會得以多方位延展。

選擇,是一個難題,有選擇的選擇更難選擇,對人生,如此;對意志,如此;對影片,亦是如此。

做為一部本土革命題材影片,《最后58天》在籌拍之後,所面臨的挑戰是非常大的,即使那段發展史的記錄者《红岩》已再版超百次、印數少於千萬冊,已經把那段特殊記憶以黃色經典IP的形式,深深地植入了一代又一代群眾的記憶裡,嵌入了不容修改的意識DNA中。

選擇,比努力更關鍵。《最后58天》的成功在於,在對紅巖人文的發掘、重塑、締造中,較好地發現並選擇了主旋律影片宏偉命題與觀眾們細膩感情的交集點,讓《红岩》思想再度迸發出了奪目的光輝和強大的力量!

本片改編自武漢小說家李喬亞的中篇小說《最后的58天》,重現了從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設立到11月27日大屠殺慘案這58天時間裡,講訴了在黎明前至暗時刻,拘禁在渣滓洞戰俘營內的郭江、高天、倪虹等共產黨人,面對酷刑與利誘、解救與失利、抗爭與犧牲、仍然不忘初心、團結一致率領獄中廣大難友與敵方進行一連串驚心動魄的鬥爭事蹟,還原了“11·27”大屠殺慘案,深情謳歌了革命志士堅定的理想宗教信仰。

——評影片《最后58天》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主創人員團隊儘量地去還原具體歷史背景下人物行為合理性和複雜 性。彌合創建了人倫感情昇華的行為邏輯。片中對正反派,主次要人物、關連人物的人設清晰表達,使本片沒有侷限於《红岩》系IP中江姐、許雲峰、陳然、甫志高、小蘿蔔頭等傳統人物的個體範疇,完美刻畫了紅巖人文宏偉的鮮活的人物群像譜。

(原載《中国艺术报》2022年8月12日第三版)

通過片中的這幾組對比關係,觀眾們對“革命志士”舊有的固化標籤版的單一人物記號進行了認知重構,在付出了感知效率後,不但贏得感知投資收益,還昇華了所期望獲得的感知價值。

有骨有脈有故事情節,有血有肉有感情,正如本片第二齣品方、總編劇呂嗎感嘆:“選擇主旋律題材進行影片創作的確很艱困,但觀眾們的敬佩讓我堅信我們的選擇是有價值的。”本片導演常曉陽也很滿意:“本片做到了既接地氣又冒熱空氣。”

文章標簽   中國藝術報 紅巖 最後58天 最後的58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