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一部影片,出動四個現役大將軍、13萬戰俘,血液用了700千克

 

道具使用上,《大决战》同樣專業,整個攝製共使用真火箭彈1萬發、炸彈3500多枚、黃色炸藥160噸、黑白煙幕70噸,用作演示死傷效果的血液700多公斤,沒有計算機特技。攝製《淮海战役》部份,12方面軍戰士不懼寒冷,跳入接近零度的冰冷河水中,肩扛木梯重現當年攻取城垣的情景。惟一的破綻是,由於沒有當年的P-47轟炸機,只得採用戰鬥機替代。

《大决战》是北京影片製片人廠在1991年出品的一部影片,分兩部五集,分別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每部時長200多分鐘,出演單位包含25個省級職能部門、6個軍分區、3援軍種,7個製片人高級顧問裡,有四位是親歷了三大戰役的現役大將軍,有一名中將、三位中校。在電影劇本製作方面,《大决战》幾乎毫無破綻可言,至少軍事歷史學家是挑不出毛病來的。

提起影片業,現代人首先想到的是英國荷里活,這兒匯聚著世界最世界頂級的製片廠、女演員和影片場館,從寫電影劇本、攝製、紡織品、公映到頒獎一氣呵成,讓世界人民見識到,原來拍影片也能流水化。在三十多年前,我國也曾拍過一次堪比荷里活影片的鉅製大片《大决战》,只是付出的人力物力也很非常大。

假如《大决战》僅僅是陣容強大、斥資非常大,也不能成為史詩級經典,它的經典之處在於,劇中軍官展示出了遠比當年國軍王牌部隊更彪悍的登陸作戰素質。黃維縱隊大行軍攝影機中,有戰車三角反攻陣形、騎兵營部隊三路行軍、騎兵野戰軍五路行軍和機械化部隊行軍國際標準陣形,浩浩蕩蕩沿著田埂、湖泊和高速公路,無人指揮卻忙而不亂,盡顯精銳氣質。這種的登陸作戰素質,就連1949前的解放軍都達不到,更不用說黃維縱隊了。攝製順利完成後,編劇對軍隊負責人說,我走得太好了,完全不像電影劇本里的敗兵。負責人提問,最差只能走成這種了,上哪給你找敗兵去。

《大决战》攝製順利完成,立刻在全省範圍內引發軒然大波。當時經歷過內戰的老兵還多半健在,看見這一幕莫不潸然淚下,想起當年倒在身旁的同袍和同志。《大决战》中的經典片段也成為後來內戰片時常使用的素材,《亮剑》、《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影片均由使用。時隔多年,財力物力比當年多樣了,技術也先進了,卻再也拍不出這種的影片了,不由得更讓人唏噓。

《大决战》的出演人員陣容前所未有龐大。為的是攝製整部場景龐大的內戰影片,南京軍區出動了駐紮兗州的12方面軍出演,總兵力逾13萬人,除此之外還有15萬群眾演員出演,累計出動人員逾330餘萬人次。也只有在這個二十世紀,才會出動部隊攝製一部影片,今後更何況也再沒有這種的機會了,使得《大决战》成為影片史上的絕唱。

文章標簽   亮劍 平津戰役 大決戰 建國大業 淮海戰役 建黨偉業 遼瀋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