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費穆攝製《小城之春》:迄今未被超越的里程碑式經典

 

電影著力刻劃五次城垣漫步,看似漫不經心,但是步步入心。

《小城之春》攝製於1948年,編劇是費穆,他開啟了中國詩化影片的先河。數十年之後,張藝謀說,“我最喜歡的片子有一堆,無法一一列舉,就中國的影片來說,我最喜歡1948年的《小城之春》。”

第二次,玉紋獨自一人漫步,內心深處無窮苦悶。

第三次,志忱和戴秀城垣漫步,女方心不在焉。玉紋暗恨他帶別的男生去了屬於他倆的地方。

從左到右:戴禮言、周玉紋、戴秀、章志忱

1. 藏在攝製時間結點之後的知識分子憂思

第二次,城垣成了“吃過飯撒個小謊”的目的地。城垣上志忱企圖抱舊日戀人,玉紋欲迎還拒。到了林間小道,兩人自然地挎手走了幾步,又突然分開。玉紋的腳步顯得柔和起來。

我最近回味了一部老影片——《青木瓜之味》,這是部國外影片。它來源於編劇陳英雄對於故土國外的美好記憶,展現出國外男性的生活狀態,講訴男性的各個階段。但是,它是西方視角臆想出來的東方羅曼史,帶有顯著的后帝國主義傾向。

第五次,玉紋獨立城垣,孤獨、空虛又清醒。

電影只有5個人物:玉紋、志忱、禮言、戴秀、僕人老黃,但是演繹出了大時代風雲下小人物緋聞與家國宿命的交互作用,此種以小見大的表現手法,著實厲害。

相比之下,《小城之春》選擇的是一個小而微的切口,兩男兩女的四角戀看起來很相左情勢,但是費穆關心的不只是愛慾中掙扎的男女,更是想利用女主角和妻子、舊情人之間的情愛暗流,委婉地闡釋他對新舊交替的時代洪流中國家宿命的思索。

志忱健康有活力,禮言的姐姐戴秀對他暗生情愫。但是,他對玉紋仍未忘情,玉紋內心深處的渴求被激發,在情與禮之間搖擺不定。兩人之間欲拒還迎、欲迎還拒的心理競逐該遊戲連番上演,同一個屋簷下的禮言和戴秀窺出個中端倪。

2. 中國象徵主義詩畫表演藝術的極佳聽覺呈現出

費穆版《小城之春》海報

這首《蝶恋花》上闕惜春,借景抒情,下闕抒懷,寓情於景,情理交融。詞人的失意惆悵,化成《小城之春》的主色況味。

田壯壯版《小城之春》

《小城之春》深入知識分子的內心深處,刻畫了必然要為舊時代陪葬的戴禮言,在時代的夾縫中掙扎的周玉紋和章志忱,沒有價值觀負累、前途一片光明的戴秀。4個主人公,代表了20世紀末前半葉典型的知識分子。

影片和現代文學的主題是相連的。費穆、巴金、曹禺對家國宿命的共同擔憂和思考,透漏了有良心的文藝工作者和知識分子的相近心境:前路如霧,不辨晦明。

熟識中國發展史的人,會對1948年那個時間點很青春。抗戰勝利但3年,國共兩黨的對決一觸即發。在電影之都北京,發生了《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万家灯火》《乌鸦与麻雀》之類符合民情的“爆款”影片。內戰帶給網友廣大群眾的深重苦痛,被那些史詩性巨片渲染得淋漓盡致。

中國影片史上,哪部影片算得上顛峰之作,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倒是有一部片子能算得上是里程碑式的經典作品,迄今仍難超越。它就是《小城之春》。

這兒要直觀介紹一下《小城之春》的大致故事情節:

花褪殘紅青杏小。 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 天涯何方無芳草。 牆裡鞦韆牆外道。 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 多情卻被無情惱。

第九次,志忱消逝,玉紋驚喜地在城垣上看見禮言。結局欲說還休。城垣是玉紋逃避壓抑的小鎮生活的祕密花園,也是不曾對妻子禮言風尚的禁地。情侶兩人與否能真正相知相惜,一同面對城垣下庸碌的生活,仍然是未知的。希望隱隱約約,當暖風吹拂時,小鎮的秋天就要來了。

悽清蕭瑟的北方小鎮,衰落破敗的家園,羊腸小道雜草叢生,“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三角戀中玉紋和志忱之間的發乎情,止乎禮,是一份源於象徵主義中國的內斂蘊藉,玉紋和禮言之間的相敬如賓、有恩無愛,是一種中國人就可以深度體味的道義責任。

在根植中國傳統、傳承人文的根脈上,幾乎沒有華語影片能超越《小城之春》。

從左到右:戴秀、章志忱、周玉紋、戴禮言

第三次,禮言、玉紋、戴秀一間四口漫步城垣,一片暗沉,志忱忽然造訪,帶給另一家的男性很大的驚喜。他假裝不經意握了一下玉紋的手,原來他還愛她。死水泛起微瀾。

從左到右:戴秀、周玉紋、章志忱、戴禮言

1948年前後,遍及斷壁殘垣的中國北方某小鎮,年長男子周玉紋與妻子戴禮言過著貌合神離的日子。內戰不但令戴禮言喪失個人財產,也打垮了他對生活的意志。面對一蹶不振的妻子,玉紋對禮言只是在盡傳統道德倫理道德要求她盡的權利。禮言故友、玉紋舊日戀人章志忱的造訪,打破了死氣沉沉的一切。

早在 20世紀末40二十世紀,中國電影常常寫事少於寫人寫情,而《小城之春》獨闢蹊徑,它的人物不多,故事情節直觀,將攝影機深人人物複雜對立的靈魂,闡明微妙的感情關係,是一部典型的心理抒情片。除此之外,它汲取了中國象徵主義書法的傳統,借物喻人,以景抒情,富有詩情畫意,顯示了費穆編劇的表演藝術民族特色,是中國電影史上不可多得的表演藝術藏品。

許多華語影片也和《青木瓜之味》一樣,編劇好似成了西方人的雙眼,迎合西方人的觀影趣味性和先天仇恨,攝製西方人想像中的中國人和中國故事情節,再去出席西方人的影片節。

中國象徵主義詩畫表演藝術在電影中運用得不留痕跡,詩的比興,畫的虛實,使《小城之春》呈現出一種山水小品的層次感。電影敘事中男主角的心理獨白和常用的直接描述穿插採用,相輔相成,更讓人驚歎。人物心理的流變,配合動作、光影、佈景、故事情節的變化,讓主體和客體相互映照,營造了一種更讓人身臨其境的氣氛,拉近了觀眾們與片中人物的時空相距。

第六次,玉紋和志忱在城垣上你儂我儂。

尊崇《小城之春》的第5代編劇不只張藝謀,2002年,田壯壯集結了阿城、李少紅、葉錦添等超級奢華幕後班底改編過《小城之春》,致敬費穆編劇的同名之作。可見整部影片的聲望和在中國影片史上的話語權。當時,我在讀初中,從報刊雜誌上了解到這件影片界的盛會。

很多粉絲明確提出,費穆編劇是按白居易《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的意蘊構築電影視聽形像的。蘇詞如下:

表演藝術是沒有邊界線的,但是人文是有邊界線的,更是要一代代傳下去的。這是國家和少數民族立身的根本。特別是在人文入侵、人文殖民地日漸猖狂的現代社會。

縈繞電影的那種“古老中國的棕色情緒”,在巴金的“激流四部曲”和曹禺的《北京人》中也可感知到。

文章標簽   一江春水向東流 萬家燈火 北京人 青木瓜之味 蝶戀花 小城之春 烏鴉與麻雀 八千里路雲和月 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