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華視大河劇《斯卡羅》:人類文明從發展史小學到的惟一教訓,就是沒有從發展史中汲取到任何教訓

 

十八世紀後半,清政府治下的南臺灣地區是個多元群體混雜、尚待研發的化外之地。

鋪陳階段的《斯卡羅》前一集資訊量很大、上場人物為數眾多,須要花點心思才跟得上故事情節。

就從現階段打戲篇幅較為多的兩個配角來分析,掌理社寮港的「水仔」(吳慷仁 飾),無論是以物易物的交易、或者在原民與客莊、客家人兼調解,都能窺見他擅於在夾縫中求生存的本事;阿美族斯卡羅部族的大股頭「卓杞篤」(查丹尼爾.法拉屋樂 飾),一方面有心和女真人、甚至洋人和平相處各取所需,同時又得顧及族人守鄉護土的傳統,安撫主張強硬態度反攻的鴿派;女真人與原民的混血兒後代「蝶妹」(溫貞菱 飾)、「阿杰」(黃遠 飾),被城裡的平地人不屑稱作「生番」,卻又不見容於客莊、原民部族,只能低賤的在城裡寄戶求生;

儘管故事情節仍未完全還原史實,還是要推一下編劇曹瑞原的運鏡和剪接,雖然幾乎所有女演員都是灰頭土臉的庶民外型入鏡,鏡頭構圖卻能呈現出寬廣清澈的空間感,視覺和感官上都能很快步入到一百五十年前那個所有人都在掙扎求生、找尋身份尊重的時空。表面看,這個故事是在再現曾在這片農地上出現過的一段群體鬥爭;可深入思索,即使到了今天,我們又何嘗並非仍在對內反覆研磨,拿省籍、貧富、階層、世代……等等、製造武裝衝突,對外邊的世界正在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渾然不覺。甚麼這時候,我們就可以記取發展史的教訓,放下對內區分敵我,一同追求這片農地的共榮並存呢?

會用尼采的名言當副標題,並非為的是故意掉書袋,而是從《斯卡羅》前一集、和原著短篇小說《傀儡花》上看,睽違一百五十年,臺灣地區依然處於強國角力的地緣政治夾縫中,主政者依然沒有大格局的長遠眼光,生活在這片農地上的老百姓,也依然得自求多福。先送上長版預告片。

《斯卡羅》十四兩分鐘預告片:

頭一集的故事情節是多視點敘事,對白又以普通話、閩南語、客語、原民語、英文等多種語言交疊,儘管有片頭輔助,可假如平時認識女演員嚴重不足、或者沒對故事情節發展史大背景先做點功課,可能將會很不難跟上劇情工程進度。只不過「羅妹號事件」原本就不在國民基礎教育的發展史/通識基礎教育的教科書當中,而且通常觀眾們對以那個該事件為大背景的《斯卡羅》劇情可能將多半沒有基本認知。

英國駐福州總領事「李仙得」(法比歐 飾),以英裔身份在獨立戰爭立功,卻因血統不純被排擠外放,雖然帶著嚴重的身心創傷,依然想盡快救回遇險船員;渾噩度日的英商副經理「必麒麟」(周厚安 飾),或許嗅到從中牟利的機會,異常積極主動的居中調停……與通常話劇顯著區分善惡相同,那些人當中沒有絕對的正派或反面角色,也沒看見自己想立下甚麼豐功偉業發展史留名這種,但是發展史的巨輪就這種驅使著自己──或說是自己不知不覺間反過來促進了發展史的進程。

從發展史脈絡的看法看,「羅妹號事件」以及後續的「美軍福爾摩沙遠征」慘敗、到英國總領事與阿美族簽約「南岬之盟」和談為止,凸顯出當時領有臺灣地區治權的清王國故步自封的守舊心態,讓美、日、英、法等海權國家意識到可趁之機,也能說是種下日後「牡丹社事件」及日俄戰爭割讓臺灣地區的遠因。儘管從後人的眼光看,不免覺得當時高官顢頇、民風刁鑽,才會讓虎視眈眈的外國政治勢力見縫插針予取予求,但是從片中呈現出的各方視角去細想,只不過無論是哪個配角,也不過都是在這個紛雜混亂的時代下,求一個安身立命的角落罷了。

文章標簽   斯卡羅 傀儡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