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評】臺劇《若是一個人》: 或許「一個人」的世界裡,從來就並非只有一個人的

 

如果說《誰是被害者》是相似 WOWOW 廣播電臺的驚悚推理劇,這麼《若是一個人》就像這齣戲主創人員杜政哲的《離婚萬歲》了,但《若是一個人》的內部結構,的確也像是《離婚萬歲》──在五集的篇幅裡寫下情境,用每一道問題讓觀眾們在裡面看到婚姻關係百態,只是《若是一個人》寫的絕非純粹真愛婚姻關係,而是用著各式各樣「一個人」的方式──包含最後兩集最大的轉折──來說孤獨寂寞,而《若是一個人》說的也並非日文,而是客語。

去年臺劇優秀作品不斷,並且都擁有十足的野心讓想說的議題,更容易被觀眾們接受:《想見你》用時空橫越來說青春迷茫,《誰是被害者》用已連續命案深入探討同理心,《做工的人》用戲劇及悲劇來說述臺灣地區藍領的辛勤,而《若是一個人》的出眾,在於它用客語劇及「一個人」的心境討探,去談人與人之間的朝夕相處。所以,在個體裡我們是寂寞的,我們也清楚,人生走到最後,也只能一個人面對,但在人生漫漫過程中卻充滿著各式各樣關係及感情,拼湊出你那個人。或許「一個人」的世界裡,從來就並非只有一個人的。

一兩年前,網際網路流行著兩張「孤獨等級量表」,級別越高越寂寞:第一級「一個人去逛超市」,第三級「一個人去餐廳吃飯」…第九級「一個人去動手術」,這出《若是一個人》像是由此發想。片名很顯著,就是這假定情境的問句一 ─「若是一個人的話,妳會怎麼樣?」《若是一個人》在五集的篇幅裡,每一集再提出細項的「討論議題」,但不論能無法做到,這都並非《若是一個人》想要告訴觀眾們的事。即使這齣戲並非在告訴你敢一個人去做那些事情,代表你很堅強很獨立,它要說的是:我們怎樣在寂寞裡看見自我。

《若是一個人》以失戀拉開「如何孤獨」那個主旨,從三個人原先相親相愛的日常,驟變為一個人的孤獨感,再將視角放大至社會關係,不單單只是真愛,而是在男主角方佳瑩的生活周遭裡,「一個人」以各式各樣方式發生,職場同事關係,友誼、家庭,人生,在這種一個人的生活裡,有人看似悠遊自在,有人焦急懼怕,也有人糾結悲苦。

企圖採用全客語讀音的電視劇,更何況是杜政哲最具野心的目地之一了,有意滑動原先大眾對於「台語劇=八點檔」的刻板第一印象,但他也不併故意把客語描繪成高端典雅的語調,在《若是一個人》裡,不論是氣口原本就很好的資深女演員,或者年長女演員,彼此間的臺詞來往有時摻雜華語,反倒更顯生活感,也讓女演員們的總體演出看上去自然舒服,沒有誰被誰搶戲的體會,甚至,在一個故事情節小細節裡更看得出來那個「台語日常」的目地性──在裡面惟一沒有客語臺詞的配角,只有將要跟前女友成婚的未婚夫,更顯露出她的格格不入。

但除了客語以外,我最喜歡《若是一個人》裡的一個小設定。在日常生活裡,通信程式已經成為我們最常採用的溝通交流媒介,甚至在短短的「已讀」後的不澄清,看見卻不敢說,也能視作是一種情緒的表達。單單只是對話歷史紀錄,在鏡頭的表達上稍嫌平靜,而《若是一個人》直接省略對話框的展現出,直接讓女演員沿著空間──尤其是心境相近的方佳瑩及丁志明──讓方格里的文字轉換成有生活感的客語唸白,有如意識流的音樂劇,從看著文字歷史紀錄變為一來一往的對話及閒聊。藉由溝通交流、藉由電話號碼、藉由現場直播,不再因時間空間而局束。

文章標簽   離婚萬歲 誰是被害者 想見你 做工的人 若是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