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編劇續集《南方,寂寞鐵道》正式啟動集資

 

《南方,寂寞鐵道》是臺灣地區第一部以深度人文看法記錄鐵道文化的影片,由已連續三屆奪下金曲獎最佳記錄片的蕭菊貞編劇,費時三年艱難攝製,與時間賽跑,總算趕在南迴鐵路複線前將一段珍貴的鐵道故事情節紀錄下來。

《南方,寂寞鐵道》南迴複線前搶拍

最迷人也是最危險的鐵道 乘載著多樣的發展史與感人故事情節

《南方,寂寞鐵道》發掘出了南迴高速鐵路的故事情節,還有沿線聚落的變化,以及前線鐵道員不為人知的生死挑戰,成為臺灣地區第一部以鐵道員故事情節留存鐵道文化的記錄片。《南方,寂寞鐵道》也留下了臺灣地區關鍵的人文發展史紀錄,像是閩南群體為主的「鐵道員生態」、一世號蒸氣火車第二次高速行駛南迴高速鐵路,以及藍皮普快車等舊型旅客列車的身影等等,甚至是南迴沿線地鐵站擴建前的地鐵站建築物等等。隨著高速鐵路複線工程建設的順利完成,劇中很多內容和圖像都已經成為發展史鏡頭。

蕭菊貞編劇是北京大學通識中心與人文社會學院副教授,曾以《紅葉傳奇》、《銀簪子》已連續三屆贏得金曲獎最佳記錄片。從年長到現在為的是工作與父母,經年累月下來成為頻繁乘坐火車的常客,開始對火車乘載的人文韻味有深刻體會和疑惑,希望藉由記錄鐵道文化來找出一種閱讀臺灣地區的新視角,她指出:「每次透過火車窗外看到的城鄉變遷,還有與火車上旅客的交會,都是觀察台灣庶民生活的絕佳場域。」。

費時三年克服萬難順利完成攝製 盼集眾人力量留存鐵道記憶

臺灣地區早年曾因鐵道火車的多樣性和低密度而有「鐵道王國」的榮譽稱號,儘管已成追憶,但藉由南北來往載客旅客列車串起各地現代人的生活,衛星城聚落幾乎以汽車站為中心發散成型,鐵道與火車仍堪稱見證了臺灣地區庶民生活的軌跡。

《南方,寂寞鐵道》記錄片後期製作、發售公映集資計劃於12月14日正式啟動!以廣大群眾集資形式募集電影后期製作、院線公映、鐵道記憶故事集的教育經費,希望集結眾人力量讓珍貴的臺灣地區鐵道人文記錄片有機會被看到。

蕭菊貞編劇最初想拍的是「從鐵道文化認識台灣」的主題,但當時資源嚴重不足,正當思索著要千萬別放棄時,很多愛好鐵道的好友爭相推薦她「趕快去拍南迴」,原來在2017年時,臺灣地區環島高速鐵路最後一段複線工程建設,已經準備在南迴高速鐵路啟動了。此時要用圖像為將要造成變化的鐵道地景和老火車留下歷史紀錄,是稍縱即逝的挑戰,只好蕭菊貞編劇毅然決然帶著團隊行進小島北方。

南迴高速鐵路是臺灣地區環島高速鐵路最後順利完成的一段,直到清光緒八十年底才全線通車,相較於清治時期已打下基礎的臺灣地區高速鐵路運輸控制系統而言,這段共計 38 座高架橋、全長約 98.28 千米的高速鐵路,修建過程十分艱苦,南迴橫越雪山山脈北段,聯結臺灣地區海峽與大西洋,歷經二十多年的總體規劃,七次設計改線,修建了十三年才順利完成。這段幾乎全都由臺灣地區本土工程師總體規劃修建的鐵道卻只留下了很少的歷史文獻。

「你們在火車上很舒適的穿越中央隧道只要十分鐘,但那條隧道我們挖了十年,這些故事都不會有人知道.....」團隊找出了當年參予高速鐵路修建的工程師,他的一句感慨讓蕭菊貞編劇更堅定要把那段故事情節留下來,讓更多臺灣人曉得,屬於我們他們的故事情節。編劇說,「只要留下來,我們就有歷史了!」

南迴鐵路的攝製過程充滿著挑戰,除了山勢險要、深山無信號等挑戰不斷,除此之外,南迴班次少,為的是捕捉好鏡頭,攝影團隊時常須要「翻山越嶺一小時,只為拍攝十多秒鐘」。不只旅客列車速率無法捕捉,記錄鐵道員前線工作,也是技術與體能的考驗,比如攝製司機員值勤,得要擠在窄小的火車頭兩個半小時,都是團隊須要克服的挑戰。但是,為的是留存南迴鐵路的發展史紀錄,還有發掘出臺灣地區感人的鐵道文化發展史,蕭菊貞編劇費時三年克服萬難,即便已負債累累仍咬緊牙關順利完成攝製。

曾獲三屆金曲獎最佳記錄片 蕭菊貞編劇毅然決然投入攝製鐵道

《南方,寂寞鐵道》記錄片後期製作、發售公映集資計劃於 12 月 14 日正式啟動!以廣大群眾集資形式募集電影后期製作、院線公映、「鐵道記憶故事集」的教育經費,希望集結眾人力量讓珍貴的臺灣地區鐵道人文記錄片有機會被看到。詳情請見網址:https://backme.tw/ref/drchW/

文章標簽   南方,寂寞鐵道 銀簪子 紅葉傳奇